四时思想与先秦生态审美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恶化已成为悬在人类头上的利剑。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依靠科技的进步,更需要人类树立生态伦理观和生态世界观。其中有不少学者将目光转向中国古代哲学来寻求解决方案,尤其是先秦时期的生态智慧。生态审美是相对于此前的非生态审美而言的,它是为了回应全球性生态危机、以生态伦理学为思想基础、借助于生态知识引发想象并激发情感、旨在克服人类审美偏好的新型审美方式与审美观。当我们回顾中国先秦时期人与自然关系时,我们发现,先秦时期有丰富的生态知识与生态智慧,人与自然的相互活动中也出现了“生态审美”的萌芽。“四时思想”是先秦时期最突出的自然观,也是贯穿该时期的主要线索。四时演化是作为自然意义上的天的最根本属性和规则,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育焉!”其演化主要表现为星象、气象的变化,以及生物的荣枯。先秦时期,四时思想成为探究四季更迭与自然界各种生物(侧重于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生物),以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依据和准则。农业生产作为先秦时期最主要的生长方式,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人们认识到气候的变化与动植物的生活周期的密切联系,并开始从自然节律方面深入具体地把握了动植物生长与时节、环境之间的关系,将这些经验用于指导农业生产。这些均可称之为传统的生态知识。这些传统的生态知识为先秦诸子构建自己的理论主张提供了基础。尽管先秦诸子没有自觉的生态观,但是在其言论之中,却具备了将整个世界看成有机整体的生态智慧。如老子主张“道生万物”,庄子认为“万物齐一”,孔孟则以“仁”为核心,将整个世界划归到了自己的伦理“同心圆”中等。总的说来,先秦诸子均将人与自然万物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来探求共生共存问题。先秦时期是生态审美的萌芽期。以生态伦理观为基础,尊重自然万物的本性,注重在与自然的互动中获取愉悦如“乐山乐水”观。以及在掌握大量的生态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体悟自然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天地之大美”。另外,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漫游活动。这一方面可以加强人们对于自然万物的了解,另一面也可以融入自然万物之中,深化审美体验。先秦时期人们尊敬自然万物,将其看成独立的、有内在价值的存在。在丰富的生态知识基础之上,顺四时而动;加之深厚的生态伦理观念,全身心地融入自然之中,感悟生命的神奇与强韧,获取身心的愉悦与快感,是传统的生态审美。
其他文献
公正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对公正的持续和不懈追求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永动力。从孔子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柏拉图的理想国开始,到西方后来的乌托邦、太阳城
日本是世界上长寿企业最多的国家。在长寿企业普遍存在的背景下,家族经营组织的家训·家宪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族经营组织对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社会统合有着巨大的贡献,同
目的:1.了解TURP组与OP组BPH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48个月的IPSS得分、生活质量得分情况;2.确定IPSS得分、生活质量得分、住院总费用在综合评价中权重系数;3.综合
利用自行设计的流淌火实验装置开展可膨胀石墨粉抑制原油流淌火的模拟实验,研究了可膨胀石墨粉喷射强度对流淌火的火焰热辐射、油品质量损失速率和石墨粉的膨胀覆盖厚度的影
正义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美德和价值理想。然而,按照性别划分的人类社会的重要群体——女性,长期以来被排除在正义话语的范围之外,对女性来说的非正义现象普遍存在,她们或被禁
孟子和哈奇森都不约而同地视人先天所具有的道德情感情为道德的起源,并以此作为各自伦理学理论的出发点。孟子视“四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所代表的人
吴澄是元代大儒,与许衡并称“南吴北许”。他的孝道理论便富有体系性且极有特色。他赋予孝道形而上的理论依据,并提出事亲立身、持敬复性以推孝的完整道德实践方式,从本体论
一、背景在创伤、感染和缺氧等情况下,血管收缩、血管壁完整性受损、血流减慢,从而暴露了血管壁上的胶原蛋白。在胶质、外源性ADP等物质的趋化激活后,血小板趋向于损伤的局部
党的十八大报告针对社会道德问题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现代社会的一个
【目的】探讨HIF-1α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状态以及与肿瘤血管生成、临床病理因素、预后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子宫内膜腺癌中HIF-1α与ERα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