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翻译实践报告基于作者口译央视纪录片《超级工程》中介绍北京地铁网络的一部分内容。该口译项目针对的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外籍员工。译者在与他们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在行走于中国各个城市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中国的大中城市都开通了地铁。据他们所说在他们的印象中并未听到过有关中国地铁建设过程的报道,遂向译者了解情况。译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讲述北京地铁从设计到建设的纪录片,以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地铁网络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完成一场口译实践要求译者具备多种技能和素养,如科学的理论指导,扎实的双语功底,出色的交际能力,可靠稳定的心理素质,必不可少的对文化背景的掌握等。译者以释意理论为本次口译实践的理论指导。释意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理论学派。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释意理论将翻译分为三个过程:一、充分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二、脱离语言外壳,忘记语言符号的结构,只记住其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三、用另一种语言的符号造出新的句子。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本次口译实践有着独特的启示。报告详细纪录了整个口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口译过程和译后总结三部分。在译前准备阶段中,作者描述了口译任务背景、口译材料的特点和此次口译任务的要求。另外还对译前准备做了详细表述,其中包含了相关资料收集和听众分析等。在译例分析这一核心部分中,作者挑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译例,针对每个例子详细介绍作者是如何运用释意理论及其他技巧进行处理的。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增译与省译相结合,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等翻译技巧。随后作者描述了口译过程中的失误和遇到的困难。通过对比原稿和译稿,分析在口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通过详细分析,报告总结了口译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此外,还有对口译脚本的语言特征的分析。第三部分是对翻译过程的总结。作者从口译效果、心理素质等方面对此次口译任务做出了自我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