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普,作为联结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重要桥梁,对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直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广泛而深入的渗透,如何协调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对科普的重大考验。传统的科普工作由于缺乏对社会发展的适应及对公众需要的满足,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亟需全方位的创新。本文首先介绍了 STS的主要理念和研究方法,在STS视阈下对科普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科普、公众理解科学及科学传播进行了辨析;对科普系统的组成要素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科普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外在环境维度的交互性影响。其后,本文对建国以后我国科普创新事业的四个阶段进行详细论述,总结出每一个阶段的创新与发展、问题与不足。在STS视阈下对科普创新事业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并从政治环境的保障不足、经济环境的支持不够、与科学技术的融合不力、对科普需求的满足不充分及与社会文化环境不协调五个方面的原因展开论析,总结出没有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是制约当前科普创新事业成效的关键问题。结合STS的理念与方法,分析科普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进一步探究科普创新的途径。首先从外部环境入手,将科普系统置于社会大背景下,通过对科普系统与社会各维度的互动关系分析,得出优化创新支持环境的途径。其次对科普系统内部理念、主体、受众、内容、手段、形式各要素及要素与系统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得出通过要素创新带动整体创新的途径。据此,提出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构建服务型科普;以科学精神为重点,发展文化型科普;以技术手段为依托,打造信息化科普;以公众参与为核心,推进民主式科普;以市场机制为驱动,推动产业化科普;加强整体互动,优化顶层设计这六点具体的建议,为推动我国科普创新事业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本研究始终贯穿STS的价值观,采用比较分析法、例证法等多种手段,对科普系统的互动关系展开研究。在广阔的社会情境下,分析科普创新事业的外在环境和内部系统,得出科普创新的途径与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