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7年美联储年会上,影子银行的概念被首次提出,但事实上其早已存在,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多项金融创新和金融结构变革的综合作用下,出现了早期的影子银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金融网络技术创新和普遍宽松的全球金融管制使得影子银行在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中开始崭露头角。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基于中国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和融资困难并存的基本国情,它的存在确实解决了一部分融资难的问题,但随之而来的影子银行风险问题也日益凸显。关于影子银行的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其主要的参与机构和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多种金融产品等方面,而宏观层面的影子银行的风险和监管问题的研究比较少。基于上述影子银行的发展和研究现状,本文从宏观审慎的角度研究了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较为全面的分析了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的作用机制、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以及影子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等问题。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关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为本文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较为详细的研究了中美影子银行的组成及其运作模式,归纳总结了中美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特点,为本文后续的研究创新和政策建议提供了实践基础。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文章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从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其顺周期效应的作用机制三个方面定性分析了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采用实证计量方法研究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动因、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实际影响;文章梳理了系统性风险的含义和动态演进过程,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两个方面分析了系统性风险的生成特点,介绍了现有的系统性风险测度方法,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形成机制,构建了中国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测度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为中国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管理提供了客观依据。本文介绍了巴塞尔协议Ⅲ和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中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改革进展和具体举措,在借鉴国际先进监管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中国影子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的几点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四点。第一,本文在深入分析影子银行内涵要素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影子银行概念,同时,本文对组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主要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进行了分类归纳。第二,本文对近十余年的中国影子银行规模数据进行了合理估算,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动因,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揭示了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的重要影响,提出了影子银行影响金融稳定的两个方面,即时间维度上的影子银行高杠杆率对顺周期性的放大效应,以及空间维度上的影子银行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共同风险敞口导致的风险蔓延。第三,本文将投入产出法中直接产品消耗与总产品消耗的关系应用于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直接风险传递额与风险传递总额,构建了适应于中国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测度模型,并通过实证检验得出2008~2015年中国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情况。第四,本文提出了影子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理念,给出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建议,包括监测和监管两个方面。本文从宏观审慎的角度研究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以及影子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这些研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国内现有相关研究的不足,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随着影子银行在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不断提高,从宏观审慎的角度研究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对于维护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把控系统性风险、完善中国金融体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