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黑一雄《无可慰藉》的叙事空间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ger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黑一雄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与奈保尔、拉什迪并誉为“文坛移民三雄”。他的第四部作品《无可慰藉》在长度上是前三本小说合计有余,这部被读者、评论家和学者称为“卡夫卡式”“梦魇般”的作品从表面上看背离了石黑一雄所擅长的写实主义,作者通过对时间的操纵、冗长的对话、复杂而违背常理的建筑空间和不确定的人物关系等诸多元素,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阴云笼罩的空间,同时也开创了展现人物意识的全新手法。现代叙事中的“空间形式”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弗兰克于1945年首度提出的概念,然而这些理论过分专注空间的文本性,忽视了空间的心理维度与社会维度。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在1974年著作《空间的生产》中首次提出“空间三元辩证法”,将空间定义为“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方面,这三大空间为研究《无可慰藉》中复杂而诡谲的叙事空间提供了较为完整且多面的体系。  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从“物理空间”入手,从外来者的角度观察小镇的各种社会实践行为,通过对时间的凝固呈现强化出空间感,并以此表现人物情感的建筑结构,勾勒出孤独、隔绝的小镇凄景。第二章以“心理空间”角度审视三组家庭对理想空间的诉求与追求,通过分析三组家庭各自的失败,总结出小镇畸人们内心潜伏的症结,并指出其危害。第三章关注小镇的“社会空间”,分析石黑一雄对艺术的高度政治化、社会化处理方式,通过小镇人对艺术家的选择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力量,更对小说谜一般的结尾给予了解答,将这本实验作品与作家前三部易为主流读者接受的作品进行勾连,呈现它们内在主题及思想上的联系本文旨在揭示石黑一雄在构建叙事空间领域达成的突破与贡献,呈现作家对人类普遍生存状态担忧的人文情怀。
其他文献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也是一种伦理活动,其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解读翻译现象,则显得尤为重要。林纾翻译的《迦茵小传》,是清末的一部畅销译著。作为
中华民族是个历史久远的礼仪之邦,中国人非常讲究对他人的尊敬,有时甚至以贬低自己来达到尊敬他人的目的。而中国人使用的尊称也是错综复杂,博大精深的。美国语言学创始人弗兰斯
纵观马克·吐温的全部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地位始终最突出。儿童形象必定有其特殊魅力,这种魅力使这两部描写儿童历险的故事的地位高于马克·吐
鲁德亚德·吉卜林是一位多产的英国作家,是他那个时代著名作家,他在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的英国作家。但是,对他的帝国主义观点有很多争论,他的文学声
《奇境》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早期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其创作生涯中具有过渡意义的重要作品,开启了欧茨创作道路上的第二阶段。小说中,欧茨以男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描绘
随着终生学习的理念被广为接受,每个学习者都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学习者,成功的学习者是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学习者。同时每个学习者在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及学习动机上又有很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