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丛林之书》中吉卜林的“法则”思想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gxing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德亚德·吉卜林是一位多产的英国作家,是他那个时代著名作家,他在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的英国作家。但是,对他的帝国主义观点有很多争论,他的文学声誉是有起伏的。 本文由三章组成。第一章简单概述各个时期对吉卜林的评论。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交替时期,评论家对他的写作技巧赞赏不已,但又谴责他是一个沙文帝国主义者,他被认为是个思想肤浅的作家,这种对吉卜林的负面评论一直被广泛接受。到二十世纪的四十、五十年代,开始有一些学者著述为吉卜林辩护,要求不带偏见地对吉卜林作出重新评价。近来出现了更多的关于吉卜林的研究和传记,人们对吉卜林、他的生平和他的作品重新产生了兴趣。在中国,也有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吉卜林,并对他的作品进行多视角的客观分析,摒弃了那种给吉卜林贴帝国主义标签的简单化研究分析方法,客观肯定了他思想积极的一面。 第二章探讨呈现在《丛林之书》中吉卜林的“法则”、人生观以及“丛林法则”,它的核心原则就是秩序。吉卜林从来没有给“法则”下过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在《丛林之书》中,尤其在莫克里故事中都呈现出“法则”。故事发生的场景都是印度丛林,丛林象征着世界,必须按“丛林法则”治理,“丛林法则”是建立和谐社会秩序的工具,“法则”的基本内容就是理性、公共利益、个人责任、道德观、立法权威等。吉卜林还特别突出揭示“法则”的自然属性,“丛林”象征一种自然状态,吉卜林的“法则”要实现的是人类的自然权利和正义。源于自然状态的“法则”也就具有最原始、天赋的意义,具有普适的价值。我们再来讨论吉卜林的“法则”和“身份危机”的关系,莫克里对自己的真实身份是迷茫的,莫克里本不属于丛林,他是被抛弃在丛林中的,被狼接纳并抚养长大,在丛林中莫克里和动物们及其环境相处得十分和谐,相反村庄里的村民们却长期生活在对丛林的恐惧中。莫克里陷于丛林和村庄之间,最后正如动物们所预言的“人最终要回到人的世界”,莫克里最终离开了养育他成长的丛林,吉卜林深深表达了男孩离开丛林去另一个世界的悲痛。从莫克里被抛弃和他挣扎在丛林和村庄之间,我们可以看出吉卜林似乎在重写他的童年,印度养育了吉卜林,使他成为其中一员,但又高于他们,正如莫克里后来成为动物们的首领。吉卜林对印度抱有感情,有着一定的认同感,但当时英国人和印度人之间的种族区别被认为是不可改变的,正如人崽和动物之间的区别一样。吉卜林毫不犹豫地相信,印度应该向英帝国屈服,听命于优等文明的指导,但是看得出他有着帝国的优越感,试图用他的“法则”去控制印度甚至整个世界,他对英国自身的蒙昧也颇有招斥,为他们不理解自己的使命——帮助世界其他地方建立法则和秩序——而痛心。可见,他的“帝国主义”之心还是有一点自省的。
其他文献
《看不见的人》自1952年出版以来,迄今已50余年,它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准确地反映了美国黑人的真实生存状态,作者拉尔夫·艾利森向全社会呼吁,只有通过黑
作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当政以来的改革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在70年代颓废的经济,复杂的政治局面以及英国民众普遍存在的排外心理的背景下,她采取了紧缩的移民政
本文是关于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主谓一致使用错误的语料库研究。国内对此语法项目已经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内容多为对其概念与用法的描述归纳,缺乏有针对性和对其实际
二十世纪初,美国就已开展了许多大规模的公共外交活动。二战后,国际环境的改变促进了公共外交的发展。为提升国际形象,传播本国理念,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不遗余力地通过大众媒体、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也是一种伦理活动,其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解读翻译现象,则显得尤为重要。林纾翻译的《迦茵小传》,是清末的一部畅销译著。作为
中华民族是个历史久远的礼仪之邦,中国人非常讲究对他人的尊敬,有时甚至以贬低自己来达到尊敬他人的目的。而中国人使用的尊称也是错综复杂,博大精深的。美国语言学创始人弗兰斯
纵观马克·吐温的全部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地位始终最突出。儿童形象必定有其特殊魅力,这种魅力使这两部描写儿童历险的故事的地位高于马克·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