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促进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其中政府的公共办事服务也凭借“互联网+”的优势,从传统的线下实体机构搬到了线上政务服务平台,在国家各项政策倡导支持的环境下,“互联网+政务服务”便应运而生了。当然,“互联网+政务服务”并不仅仅是将公众的办事服务搬到网上,真正要实现其解决办事难、办事繁的核心价值还需要实现全程网上办事、一站式服务,促进政务服务数据共享,让数据代替人跑路。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数据协同是一项提升公民获得感的政务工程,以“跨层级”视角研究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因此,研究“互联网+政务服务”跨层级数据协同以实现数据的流动为基础,作为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对于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协同化、精准化的基础工作体系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基于“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需要并具备重要的数据服务属性,故研究引入广州市网上办事大厅个人事项为数据源,研究“互联网+政务服务”跨层级数据协同。首先,从政策推行与地方实践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跨层级数据协同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概况和研究主题,奠定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对数据源进行处理与编码,以数据材料的使用和提供部门为节点,构建基于个人事项的社会网络分析。接着,从数据视图出发,结合系统整合理论和“互联网+”核心特征,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剖析数据资源的跨层级流动和使用状况,进而得出数据协同的需求表现。分析发现市级、区级数据资源的流动性和协同需求显著,集中于公安、人社、民政、卫计、社会机构等领域,镇(街)、村(居)次之;跨市级、区级的数据协同任务重大,基层一级同样发挥着一定数据协同的功能;此外,跨层级数据协同存在大量证件证明类的材料,建立电子化的数据通道十分必要。最终,本文针对市级“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综合考虑市、区县、镇(街)、村(居)层面的数据协同需求,提出以市和区县两级为核心构建数据认可和数据协商机制、数据同步和数据比对机制、数据查询和数据反馈机制以及面向社会机构的数据导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