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T1促进胃癌的增殖和转移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ome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胃癌在世界范围内每年的新发病例和死亡率均位居前列,由于诊断该疾病目前主要依赖于内窥镜下活检,以及疾病早期阶段缺乏特殊的临床症状,导致早期胃癌诊断困难。而中晚期胃癌现有的治疗手段预后欠佳,故其诊治手段的拓展仍是急需探索。SOAT1(甾醇O-酰基转移酶1)是一种蛋白质编码基因。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属于一种酰基转移酶。它位于内质网中,并催化脂肪酸胆固醇酯的形成。通过控制游离胆固醇和胞质胆固醇酯之间的平衡,该基因与脑组织中淀粉样变性和动脉壁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其功能在近年来的研究中被大大扩展。SOAT1在多种人类肿瘤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是,SOAT1在胃癌(GC)中的生物学作用和潜在的调节途径尚不明了。因此,我们利用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中检索到的数据并且结合基础实验,研究了 SOAT1在胃癌中的作用。方法1.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胃癌基因表达谱和临床资料。通过GraphPad软件(版本7.0)和R软件(版本4.0.2)比较正常组织和癌组织中SOAT1表达的差异。2.采用qRT-PCR以及Western blot实验探究SOAT1在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以及胃癌细胞系和胃黏膜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3.通过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SOAT1表达水平与各种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4.采用Cox回归和Kaplan-Meier方法确定与总生存率(OS)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5.siRNA下调SOAT1的表达,通过细胞计数kit-8实验、伤口愈合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生长、迁移和侵袭能力。6.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鉴定与SOAT1高表达表型相关的细胞信号途径。结果1.根据TCGA数据库,375个胃癌组织中SOAT1的表达明显高于32个非肿瘤组织,在配对样本中也有同样的趋势(n=32,p<0.01)。同时,我们收集了 54对新鲜的配对组织,证实SOAT1在GC组织中的m RNA和蛋白表达均上调(p<0.01)。2.SOAT1的高表达与低分化肿瘤(p<0.01)和淋巴结阳性(p<0.01)相关。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SOAT1高表达是胃癌患者对应较差的总体生存率的重要的独立风险因素(HR,1.715;95%CI,1.174-2.507;p=0.005)。3.通过使用CCK-8、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分析,SOAT1基因沉默可抑制G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4.GSEA结果显示高SOAT1表达表型明显富集在多条信号通路上。结论SOAT1的表达是胃癌预后的一个重要独立预测因子,SOAT1的敲除抑制了胃癌的增殖、迁移和侵袭,SOAT1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预后指标和治疗靶点。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最后常常发展为终末期肾病。最新的流行病学数据表明,由DN导致的终末期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造成个人家庭和社会巨大的经济负担。在DN的发展过程中,慢性炎症被认为是其关键因素。由于目前对于DN的治疗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和关键靶点,寻找新型的更有效的DN治疗药物有重要意义。肌肽(L-Carnosine),它是由一种具有多生物活性的二肽,是由
目的比较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下晶体液与胶体液容量复苏对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辅助的肝切除术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肝切除术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晶体容量复苏组(G1组,n=42例)与胶体容量复苏组(G2组,n=44例),两组患者在切肝前均采用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两组患者桡动脉穿刺置管后连接MostC are血流动力学监测仪,监测每搏量变异度(SVV,stroke volu
研究背景及目的:作为占据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前列的恶性肿瘤,胃癌的存在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制约着社会的发展。鉴于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的差异,大多数病例在疾病进展的中晚期才能得以确诊,错过了外科手术的最佳时机,且手术治疗后的恢复情况较差,手术之后的五年总体生存率不超过百分之三十。目前对于中晚期胃癌多以化学药物治疗为主,但是现有的化疗药物多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及较高的耐药性,故而寻找新的替代药物变得至关
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的阻塞或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种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是其最严重的不良后果。在心肌梗死期间,在梗死区域与非梗死区域除坏死外,还会出现大量的细胞凋亡,严重影响心脏功能,因此抑制梗死后心肌细胞的凋亡对心脏功能的改善至关重要。凋亡被认为是各种生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人体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细胞的凋亡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其患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是全球第四大死因。其特征是不可逆的气流阻塞和异常的肺部炎症,通常与吸烟有关。COPD最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就是人体对吸烟等有害气体造成的慢性气道炎症。香烟烟雾(cigarette smoke,C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参与了COP
目的:体外培养建立脂多糖(LPS)攻击小鼠肺上皮细胞(MLE-12),模拟内毒素诱导小鼠肺损伤,用共培养法探索MYDGF、BMSCs是否能有效地减轻LPS对小鼠肺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并在气管暴露直视下注射LPS建立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进一步研究尾静脉注射髓源性生长因子(myeloid-derived growth factor,MYDGF)、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由"1个中心城,9个新城,60个左右新市镇,600个左右中心村"组成的上海"1966"城乡规划体系,使上海的城市规划由城镇向农村地区延伸。
期刊
研究背景:结肠腺癌(Colon Adenocarcinoma)是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通常发生在左侧结肠。根据WH0 2018的年度报告,全世界约有180万结肠癌患者,并且在2018年就有881,000人死于该疾病。在结肠腺癌的患病因素中,高脂和低纤维素饮食能影响结肠腺癌的发病率,除了饮食对结肠腺癌的影响,糖酵解相关过程在结肠腺癌的恶性进展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癌症需要糖酵解过程为其提供能量,失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主要病理基础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如: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等,较为常见,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迄今为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所以,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及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肌缺血性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重点之一。人们普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经历了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和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其继发于斑块出血、斑块
目的1、分析ENC1在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观察高表达ENC1的胃癌患者与低表达ENC1患者的生存率差异;3、探究外胚层神经皮质基因1(Ectodermal-neural cortex 1,ENC1)在不同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4、分析ENC1在胃癌的诊断以及其对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和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实验细胞本实验所使用的人胃黏膜细胞-1(GES1)、人胃腺癌细胞(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