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麦克斯韦根据电磁学理论指出,当电磁波与物体的感应极化相互作用时,由于光的散射和吸收效应会对物体产生光力。这种机制最有效的应用之一是Ashkin等人在1986年发明的光镊技术,用于粒子和细胞的捕获。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光镊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操控的技术广泛用于物理、化学和生物等领域。传统的光镊技术是以连续光作为光源,然而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高重复频率飞秒激光脉冲备受人们关注。它具有较窄的脉宽和较高的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177405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克斯韦根据电磁学理论指出,当电磁波与物体的感应极化相互作用时,由于光的散射和吸收效应会对物体产生光力。这种机制最有效的应用之一是Ashkin等人在1986年发明的光镊技术,用于粒子和细胞的捕获。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光镊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操控的技术广泛用于物理、化学和生物等领域。传统的光镊技术是以连续光作为光源,然而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高重复频率飞秒激光脉冲备受人们关注。它具有较窄的脉宽和较高的峰值功率密度、很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不仅可以捕获纳米级的微小粒子,而且作用于生物组织时几乎不伤及周围组织。除此之外,飞秒激光脉冲与粒子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光学过程带来了许多新颖的粒子捕获效应和动力学行为。鉴于高重复频率飞秒激光脉冲在光镊技术中的独特优势和应用前景,本论文围绕高重复频率飞秒激光脉冲与电介质瑞利粒子相互作用,研究了作用在瑞利粒子上的光力分布与非线性光学特性及粒子结构等的依赖关系,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基于偶极近似理论建立了高重复频率飞秒激光脉冲作用于电介质瑞利粒子上的光力理论。与传统的偶极近似理论不同,高重复频率飞秒激光脉冲与浸没在溶剂中的电介质瑞利粒子相互作用时会激发粒子和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光学效应,因此需要考虑粒子的非线性极化修正。根据Clausius-Mossotti方程与极化率散射修正理论推导了粒子的线性和非线性极化率表达式;根据Richards-Wolf矢量衍射理论和能量守恒完善了焦场光强分布与入射光平均功率的依赖关系;根据偶极近似模型推导了单粒子所受平均光力的计算公式。分别给出了实心粒子具有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和浸没在具有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溶剂中的粒子的平均光力解析表达式,并给出了具有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的核壳结构粒子的光力计算方法。其次,研究了粒子的光克尔效应对光学微操控和粒子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子的自聚焦效应会使得粒子受到的梯度力增加,能够更加稳定地将粒子捕获在光束中心。然而粒子的自散焦效应不仅会耗散梯度力,导致被捕获的粒子沿着光束传播方向弹出,并且在横平面出现势阱分裂的现象,能够同时稳定捕获多个粒子。紧接着分析了诸如粒子半径、数值孔径和入射功率等参数对光力的影响,提供了多种调控光力的手段,并从介质极化率的实部与虚部的物理意义对光力进行了深入分析。进一步地,研究了置于具有非线性光学效应溶剂中的瑞利粒子的光力分布和动力学行为。有趣的是,在溶剂具有较强双光子吸收效应下,瑞利粒子可以被连续地沿光束传播的反方向拉向光源。为了解释这一物理现象,仔细分析了产生牵引力的物理机制,并列出了满足产生牵引力的条件,以及可能产生牵引力的粒子和溶剂的选择范围。最后,探讨了紧聚焦高斯激光脉冲作用于非线性光学效应的中空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光力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粒子的内核与外壳体积比直接影响了粒子的动力学行为。当体积比为定值时,粒子外壳的非线性光学效应则会影响粒子的光力分布和动力学行为,例如外壳的三阶非线性折射效应会影响梯度力,而外壳的三阶非线性吸收效应则会影响粒子的辐射力,粒子最终的动力学行为是体积比和非线性光学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计算了粒子位于焦点处的速度与入射光功率的依赖关系,并从理论上给出了通过捕获动力学实验可以表征出中空的核壳纳米粒子双光子吸收系数的方法。本论文建立和发展了强激光与微粒相互作用的线性和非线性极化理论,分析和鉴别了非线性极化导致的新型光力,发展和完善了单粒子非线性光学表征技术。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为飞秒光镊技术在粒子分选、表征单个纳米粒子的双光子吸收系数、生物光子学和超分辨成像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前景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支持。
其他文献
听觉是我们最重要的感觉功能之一,听力下降或者耳聋将会大大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中,听觉的主要器官是耳,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内耳中的耳蜗毛细胞是我们感知声音信号并将其传递到神经系统的关键成员。任何导致耳蜗毛细胞损伤的因素都会引起听力的下降,甚至耳聋。导致耳聋的因素主要包括噪声损伤、耳毒性药物处理和遗传因素等。遗传性耳聋是指由于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可以遗传的
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攀升,空气污染、道路拥堵、出行困难等交通问题日益凸显,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已成为共识。租赁自行车系统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缓解交通拥堵、有效解决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契合当前社会低碳发展的绿色出行方式。目前,租赁自行车系统主要分为两种形态:定桩公共自行车模式与无桩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模式,后者作为移动互联网和租赁自行车融合发展的新型服务模式
新型钢-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的主体结构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梁和双层钢箱-混凝土组合墩柱(CFDST墩柱),在受力性能、耐久性以及施工建造等方面相比传统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组合墩柱的使用显著提高了桥梁结构的抗震设防水平,是一种有望在高烈度地震区推广应用的新型桥梁结构。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对新型组合连续刚构桥在强震下的行为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提出
沥青路面车辙病害与沥青混合料的高温蠕变性能显著相关。当前大多数沥青混合料高温蠕变性能研究依旧以沥青和沥青混合料尺度为主,忽略了沥青混合料中间尺度材料的高温性能及其联系;在路面养护评价研究中,现有研究方法很难准确评估当前沥青混合料中沥青的老化程度和黏弹性状态。中间尺度的沥青砂浆和沥青胶浆的黏弹性能研究,为沥青混合料宏观性能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了更好地讨论不同尺度沥青材料的高温蠕变性能及其相互关系,
壁后注浆是盾构隧道建设中的关键工序,注浆浆液的选择与使用尤为重要。随着我国盾构隧道工程的日益增多,面对的工程地质条件日益复杂,对壁后注浆浆液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传统水泥基浆液存在高能耗、工程性能和耐久性差的不足,研制抗水分散性强、抗渗性能优、耐久性好且低碳环保的壁后注浆浆液对盾构隧道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对于一种新型浆液的出现,常由于对浆液在盾尾空隙中充填和渗透扩散机理的
闭孔泡沫铝材料实现了轻质和多功能兼容,在高速列车、载人航天和国防等高技术领域取得创新应用。铝熔体泡沫是泡沫铝制备过程中的关键中间状态,其孔结构经由凝固过程得以保存,对最终产品性能有着重大影响。铝熔体泡沫的流动会影响孔结构的发展和演变,而孔结构又反作用于铝熔体泡沫的流变性质。因此,研究熔体泡沫的流变行为和规律对于泡沫铝制备技术发展,以及孔结构调控和材料性能优化有着重大意义。为了研究泡沫铝熔体的流动特
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学者们已经通过科学的方法定量、定性的研究并验证出部分自然景观对人们身心康复的有利影响。但是,一直没有全面的、核心的关于康复景观设计的理论、准则和评估体系。本文通过对康复景观的纵向历史发展动态研究,相关理论文献的横向比较归纳总结,结合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和项目实践,对康复景观设计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和总结,并提出了现代康复景观以人为本,以生理、心理和精神三个层面为康复核心的“
随着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T/R(Transmit/Receive)组件作为相控阵雷达中的关键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相控阵雷达的整体性能。为了适应相控阵雷达系统多功能、高集成、高性能、低成本的发展需求,CMOS和SiGe BiCMOS等硅基半导体工艺已被广泛应用于T/R组件电路设计中。因此,采用硅基工艺对T/R组件中的电路进行研究和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
发育阶段内的经历对于神经环路的形成以及维持大脑功能性的完整至关重要。在生命早期,尤其是大脑发育关键期,遭遇的一系列负性经历,会长远、持久地影响着个体的生长、发育以及成年后的健康、行为与精神状况。探究早期负性经历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及神经生物学机制,一直是神经科学和精神卫生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往的研究报道更多关注于早期负性经历对成年大脑的影响,然而人们对早期负性经历对发育关键期大脑的影响却并不清楚
伴随着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居民出行需求急剧增加,交通方式多元化趋势显著,我国城市多方式交通系统中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合理准确的城市多方式交通系统理论体系支撑。其中,准确把握城市中各出行方式的交通需求是城市多方式交通系统理论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确定城市交通发展方向的前提和基础。深入分析城市出行结构,探索各出行方式的出行距离特征,提出一种符合我国城市出行方式结构特征的基于优势出行距离的方式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