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临床观察发现部分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与冠脉狭窄程度呈非线性相关系,同为冠脉重度病变患者,而临床表现却有较大差别,通过冠脉造影进一步发现这可能与病变的血管是否有良好的侧支循环密切相关[1]。影响侧支循环形成的因素众多,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冠脉狭窄程度、内皮生长因子及部分舒张因子、适量运动均可促进侧支循环形成,而病人的冠心病危险因子(包括性别、年龄、肥胖、高血脂症、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及既往冠心病病史(心肌梗死、心绞痛)对侧支循环的形成尚缺乏统一认识。本研究通过探讨冠脉病变特点及临床特点与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并探讨影响侧支循环形成和成熟程度的因素,为冠心病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连续收录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治疗并择期行冠脉造影术,且任一支冠脉主要分支狭窄程度≥50%患者268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有无侧支循环分为2组:有CCC组和无CCC组,有CCC组再按Rentrop’s法评价侧支成熟度,分为3组:CC1、CC2、CC3,将侧支循环2、3级判断为侧支循环良好,侧支循环1级判断为侧支循环不良。入院后详细询问病史并完善相关检查,列表记录一般资料;术中、术后仔细阅读造影图像,认真记录造影结果,包括有无冠脉侧支循环及其级别;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ASS17.0对冠脉病变特点及临床特点与侧支循环形成及侧支循环成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有CCC组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率(84.3%)及狭窄程度明显高于无CCC组(56.6%),二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有CCC组冠脉狭窄均在95%以上,有94.3%存在完全闭塞或功能性闭塞。但病变支数在CC1、CC2、CC3三组中无显著差异,P>0.05。(2)有CCC组与无CCC组在吸烟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在性别、年龄、BMI、TC、LDL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CC1、CC2、CC3三组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3)罹患心绞痛、心肌梗死在有CCC组与无CCC组的比例分别为88.57%vs67.17%、45.7%vs26.8%,二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罹患糖尿病、高血压及其病程方面在有CCC组与无CC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CC1、CC2、CC3三组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4)亚组分析,有CCC组患者中,绝大部分为冠脉间侧支,LAD、LCX、RCA作为供血支的比例分别为34.83%、30.33%、34.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作为受血支的比例分别为32.05%、23.08%、4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RCA闭塞机率较高;分析供血支来源显示,RCA闭塞时,LAD、LCX作为供血支的比例基本相等;而LCX、LAD发生闭塞性病变时,绝大多数供血支为RCA。结论:(1)冠脉狭窄程度及病变支数与侧支循环形成密切相关,病变支数越多越易行成侧枝循环,侧支循环的形成均建立在冠脉重度狭窄(≥95%)的基础上;(2)有心肌梗死及心绞痛病史的患者更易于形成冠脉侧支循环,且随心肌梗死及心绞痛病程的延长侧支循环建立率升高,但与侧支循环的成熟无影响;(3)吸烟抑制侧支循环的形成,但与侧支循环的成熟度无明显相关;(4)冠心病危险因素中年龄、性别、高脂血症、体重指数、糖尿病、高血压与侧支循环的形成及成熟度均无明显相关;(5)亚组分析右冠闭塞几率较高也易形成侧支循环,冠脉侧支循环绝大部分发生在冠脉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