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基础较好,其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力较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对福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科学评价将有利于福建省农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为福建省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尝试在充分查阅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评估研究的文献、统计资料的基础上以能值理论、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为依据和方法,把植物初级生产力、动物次级生产力(构成生物生产力)、农户经济生产力和以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体现的“生态生产力”等4部分构成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内涵,以分析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现状。主要结果如下:(1)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存在逐步提高之趋势,1995-2012年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投入能值总流量由4.43×1022sej增加至4.85×1022sej,呈上升趋势。其中,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占农业生态系统投入总能值投入比重的73.4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2%,但长期的化石能源高投入使土壤营养元素失衡,破坏土壤理化性质,成为制约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持续提高的瓶颈。(2)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力提高也较快,2010年畜牧业能值产出占产出总能值的45.16%,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但畜牧业规模过大,易造成草畜平衡失调,破坏农牧系统耦合机制。水产品能值产出比例较低,说明福建省的渔业资源尚存在很大的开发潜力。(3)以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价代表其“生态生产力”,其最终价值是传统市场对其价值核算的18倍,表明,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客观存在但长期未被核算,是“三农’难题折射到经济学上的困境。其中,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服务功能低下,正好印证化石农业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抵消。(4)福建省人口超过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可承载力的下限,超载了1.77倍。农户的实际收入水平虽有了一定提高,但农户系统能值投入水平很低,表明农户收入的获得是建立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基础上的。本研究表明,福建省传统意义的农业生产力的获得是依靠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若继续按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生产力评价方法,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将全面退化或散失,难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作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切实保护耕地资源;推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增加财政投入;扩大防护林、农田水利设施以及农田林网建设;加大科技资金投资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合理推进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基层组织管理水平和合理引导固定资产投资;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