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乐舞图是唐墓壁面装饰的一种重要题材,文章对此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对墓葬空间内乐舞图的研究。从现有资料看,乐舞图集中分布在西安地区,时代上多属七世纪和八世纪,以西安地区唐墓乐舞图最为典型:七世纪时,乐舞图在墓葬壁画中并不突出,位置也不固定;演奏者均为女性;常见乐器有竖箜篌、琵琶和排箫,舞者多以对舞的形式出现在奏乐者的一侧;演奏者之间不紧凑,经常和其他持物侍女一起出现,应该是女侍的一部分,还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壁画内容。八世纪是唐代乐舞图发展的鼎盛时期,乐舞图经常作为独立的墓壁装饰内容出现在墓室东壁,在墓葬中十分突出,且位置固定;乐队以男性为主,胡人大量出现在乐队中,乐器组合趋向固定;乐舞图多为三分式构图,布局紧凑,舞者位于中间;另外乐舞图还见于这一时期的屏风画中。九世纪的乐舞图数量很少,分布位置不固定,八世纪的乐舞景象似乎很难再看到。同阶段的乐舞线刻、乐舞俑与乐舞图具有相同时代特征。另就地域分布而言,西安地区的乐舞图对其他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就等级而言,乐舞图主要出现在五品以上官员的墓葬中,具有墓主身份的指向性。其次,是对乐舞图具体内容的研究。乐舞图中涉及到的乐器主要有竖箜篌、曲项琵琶、五弦、琴、云和、筝、笙、排箫、横笛、箫、筚篥、尺八、贝、拍板、铜钹、鼓、槃鞞、腰鼓、磬等;舞蹈有软舞、健舞、歌舞戏等,其中健舞类的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歌舞戏中的《踏摇娘》在唐代十分流行。不同的乐舞组合体现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在八世纪时形成了一种中外结合、胡汉交融的乐舞风貌。总体来说,唐墓乐舞图表现的主要是贵族家庭乐舞。最后,简要考察了唐宋墓葬转型中的乐舞图。从乐器组合及演奏方式、乐舞的性质、乐籍三个方面说明晚唐、五代、辽、宋墓中的乐舞图经历了由贵族向平民、由家乐到散乐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