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国际传媒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研究——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petent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界定了媒介融合背景下国际传媒人才的内涵,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德菲尔专家调查法拟定国际传媒人才的素养与能力两大指标建构,再通过问卷调查法设计“媒介融合背景下国际传媒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问卷,揭示了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双方针对国际传媒人才素养及能力两大指标及课程设置方面的异同及原因,接着将问卷结果应用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对其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再设计。最后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国际传媒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理论及实践意义分析以及前景展望,并指出存在的局限与不足。  全文共分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部分从当前整个传媒生态的媒介融合现象起笔,结合国内外相关学者关于媒介融合背景下国际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及国际传媒专业课程设置的文献研究,最终得出媒介融合背景下国际传媒人才的内涵界定。接着围绕研究综述,明确研究目的,运用多种方法小心求证,最后列出清晰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是关于媒介融合背景下国际传媒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实证研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设立国际传媒人才素养结构与能力结构两大方面、若干维度,每个维度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因子项,形成媒介融合型国际传媒人才素养及能力指标体系。通过SPSS19.0对指标结果进行因子异同性分析和解释分析,得出学界与业界对于国际传媒人才培养的异同及启示,最终形成媒介融合背景下国际传媒人才课程设置的实证设计。  第三章,针对第二章的实证研究结果,以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例,对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再设计,应用本文的课程体系设计构想,最终形成以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各专业为例的媒介融合背景下国际传媒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并提出了试点方案。  第四章,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国际传媒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理论意义及其实践意义分析,并指出本文的局限与不足。最后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国际传媒人才培养做出前景展望。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内外媒体对雾霾事件的报道量呈快速上升的趋势。雾霾频发所引发的问题早已越过环境的界限,扩大到了民生、经济、外交等领域,重要性不容小视。基于2005到2014年雾霾报道
期刊
进入21世纪,全球电影产业蓬勃发展,全球电影票房每年骤增,其中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尤为迅速,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从文化角度看,电影俨然已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重要代表。在这样的背
互联网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交互性强,信息丰富,已经成为公众关注政治形势、表达观点态度的便捷平台。网络上的舆情不仅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回应,更是现实世界中政治、经济、文化
期刊
随着我国全面发展的需求,国家形象构建逐渐受到重视。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开始密集有规划地进行国家形象宣传,不仅接连举办大型国际活动,还制作国家形象宣传片等对外进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