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主义诗歌革新运动的创始人。1915年4月,他出版的《华夏集》引起了文学界的轰动。《华夏集》是中国古典诗歌在美国的成功,也被认为是庞德对于英语诗歌的“最持久贡献”。庞德把中国诗歌传统元素—意象融入西方现代诗歌,推动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发展。《华夏集》中,庞德借助对“意象”的直接表现,学会了通过意象来构建意境的技巧,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关注《华夏集》的学者往往把焦点集中在如何从翻译角度去解析《华夏集》。而实际上《华夏集》本身是一部独立完整的作品。因此,本文从《华夏集》文本出发,细微地分析意象,体会意象在诗歌主旨的表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中国诗歌擅长用意象表达意境。庞德通过对于中国诗歌的翻译,使意境在《华夏集》中起到了贯穿主旨的作用。通过对于《华夏集》意象的研习,让《华夏集》唤醒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共通的审美意识。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庞德和《华夏集》的研究现状,结合庞德的意象主义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说,阐释了意象在中西诗学中所具有意义。根据诗歌表达的主旨大意,本文把《华夏集》分为士兵篇,闺怨变,别友篇,避世篇以及纵情篇5大部分。在第二章中,笔者从意象角度逐篇赏析了诗歌中对于士兵哀伤的表现。结合时间在战争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通过对于表现时间意义的意象的描写,使意象起到贯穿战争主题的作用。在第三章中,从意象角度逐篇赏析了抒发妇女哀愁的诗歌。结合空间转移对于闺怨的表现力,表现空间意义的意象贯穿了闺怨的主题。第四章是别友篇。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如画的意境,别友的恋恋不舍表现在淡淡的意境美之中。本章从意象如何构建意境美的角度出发,阐释了意象对于画境的表现力。第五章和第六章罗列了纵情篇和幽居篇的诗歌,从意象的角度简单地赏析了该主题的诗歌。第七章为本文的结语,总结了因为第一次时间大战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华夏集》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庞德翻译的《华夏集》为读者提供了从意象主义去解读诗歌的崭新角度。意象的叠加,意象的造镜,让诗歌情景交融,通过意象贯穿诗歌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