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政策的集聚效应与选择效应研究——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例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ang340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是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和整体综合实力的增强意义深远。2003年提出的振兴东北相关政策为东北地区的改革吹响了号角,但是短暂的繁荣转瞬即逝。自2014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新东北现象”出现,地区内经济滞后、产业结构单一、企业生产率水平低下的问题再现。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阶段,东北振兴的战略是否带来了经济的增长?又是如何影响东北地区生产率发展水平的?振兴东北的政策效果为什么没有持续性?这些问题值得关注和探讨。
  基于现有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构建了一个异质性企业生产率选择模型和集聚模型相结合的嵌套模型,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为东北地区带来了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并以企业进入市场的制度成本、企业生产经营的固定资产成本和地区企业规模为传导机制,进一步分析了东北振兴战略对东北地区生产率分布的影响。在实证方面,本文首先采用LP的方法计算出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相关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同时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采取倾向得分匹配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其次,根据“无条件分布—参数对应”的估计方法,设定出东北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的相对参数,从宏观分布上识别出东北地区的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以及生产率分布的特征,并且针对企业性质的异质性进行检验。最后,以2003年为政策时间节点,本文基于双重差分法以企业生产率为被解释变量对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微观机制检验。
  本文的研究表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后,东北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企业生产率分布的右移幅度相对较小,也就是说,战略给东北地区企业生产率带来了负向的集聚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率的进步。同时,集聚效应具有企业异质性:相对于东北地区的大型、国有高效率企业而言,区内的规模小、年轻、民营的低效率企业由于自身抗风险能力差,优惠政策难以覆盖以及竞争能力低下等原因受到政策负向的影响更大,由此产生的异质性集聚效应使得东北地区生产率的分布趋于“分散”;不过,东北振兴战略为东北地区带来了显著的选择效应,激烈的竞争环境导致一些低效小规模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因此东北地区生产率分布出现左侧“断尾”的现象;东北振兴战略包含了一系列财政税收、投资等优惠政策,成为东北地区企业短期脱困的重要驱动力,但是相关政策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善东北地区经济环境质量。本文的研究内容对东北地区进一步的改革振兴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生产力增速大幅下降,面对全球经济持续衰退,各国中央银行加大了货币供给,但较低的利率并没有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而显著提高绩效。一般认为,研发支出的持续增长有利于企业绩效。而在长期经济衰退下的研发投入跳跃即不同类型的研发投资转换——特别是利用式研发向探索式研发的转换,被认为是持续研发、革命性技术产生的重要环节。本文则在研发投入跳跃的视角上,结合中美两国不同背景,对如下问题进
学位
自我国2005年实行股权分置改?以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渐走向分散化,股权分散的公司数?大幅增?。根据Wind咨讯的统计数据,2019年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小于30%(即股权相对分散)的公司有1092家,占总体46.8%,企业结构悄然改变。公司股权分散化的初衷是试图解决股权儈度?中所带来的大股东利益侵占?仈,但在股权相对分散的公司中,分散的小股东缺乏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管理层(内?人)为实现自?利益
学位
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背景下,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轨迹产生了显著的冲击影响。为考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如何作用于外汇市场主体的汇率预期过程并进一步影响即期汇率,本文从微观视角出发,应用彭博发布的境内外机构投资者人民币汇率预期数据,并选取直接影响经济基本面及投资者风险感知的中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分析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机构投资者汇率预期的影响机制和效应。  基于消息模型和异质主体汇率预期形
粮食,不仅为老百姓提供赖以生存的能量来源,更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加入WTO以后,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国内粮食市场和国际粮食市场间的交流也逐渐频繁。长期来看,全面推行“二孩政策”以后,一段时间内的人口持续增长成为不可否认的现实。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健康运行以及人口的增长将为我国未来粮食需求上升带来无限可能。从生产来看,与粮食生产有关的土地、技术、资本等要素也在发生变化,未来我国粮
学位
就业是人民保障和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大学生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就业,不仅关系到我国高校大力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接班者的作用,用自己在高校学习到的知识服务于社会的建设,同样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向上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渐提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也在逐渐增加,因此,社会各界普遍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一热点话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队伍的建
第44次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显示,截止到2019年12月,我国已有8.54亿网民,互联网普及率增至61.2%。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使用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还对国民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互联网极大地拓宽了交流渠道,扩大了社会互动,对人们的经济决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居民的投资也在逐年增长。《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
缩小性别工资差距是性别平等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之一。目前国内学者对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工资差距问题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相关研究主要基于劳动者个人特征或歧视角度,探讨差距产生的原因,忽略了产业转型背景下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对劳动力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  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性别分工理论、性别歧视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回顾国内外关于性别工资差距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结合中国转型经济的背景,从劳动力就
近年来我国高铁运输业得到快速的发展,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的高铁总里程达到了惊人的3.5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我国目前已经完成了2008年制定的“四横四纵”客运专线骨架构建,并于2016年开启了“八横八纵”新时期铁路网的建设工程。中部地区目前正大力推行中部崛起战略,作为东接沿海、西连内陆的重要连接地区,中部地区的交通区位优势极为突出,因此中部地区的高铁线路的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武汉、郑
学位
高技术产业因其知识和技术密集的特征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科技创新离不开研发活动,因此高技术产业的研发资源受到创新主体的广泛关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创新活动的空间关联度越来越高,研发资源逐渐形成集聚现象,研发资源的空间集聚会通过集聚效应来提高创新效率和竞争优势,由此可见高技术产业研发资源的集聚对创新产出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本文基于研发资源集聚视角,研究高技术产业
制造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近些年制造业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更好地采取措施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话题。对于政府而言,单纯使用强制性的政策工具来解决问题极为困难,此时生态标签制度的推出和逐渐流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制造企业对环境的损害。生态标签作为产品信息传递工具,向消费者提供环境信息。但是随着生态标签制定机构的增加,市场上的生态标签种类也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