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高压经脾肾静脉带膜支架分流术的动物实验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g_880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向猪的门静脉内注射聚乙烯醇(PVA)颗粒制造猪的门静脉高压模型,模型建立成功之后,通过介入方法对模型进行经腹膜后脾肾静脉带膜支架分流术,来达到降压效果,以此探讨脾肾静脉带膜支架分流术的可行性,从而为门静脉高压的临床治疗的一种崭新的介入治疗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材料与方法:健康西藏小型猪共7只,对其中2只进行门静脉主干置管并向其内注射PVA颗粒(每周1次,共注射4次,每次在DSA引导下注射,直至门静脉血流速度明显缓慢甚至停滞),制造永久性门静脉高压模型进行预实验,若成功建立了永久性门静脉高压,则对其它5只也进行同样方法制作模型,若不成功,则对其它5只进行急性门静脉高压模型的制作;门静脉高压模型制作成功后,通过介入的方法对其进行脾肾静脉分流术,在脾静脉与左肾静脉之间释放带膜支架,同时观察相关静脉压力变化,术后行脾静脉血管造影显示静脉及支架内血流情况;手术成功后1小时,处死动物,观察支架位置及腹腔出血等情况。 结果:永久性门静脉高压模型在2只动物内均未成功,在注射PVA颗粒后门静脉压力较注射前均有明显上升,然而1周后门静脉压力均较明显下降,较最初未注射之前压力变化不大,遂考虑该实验未能获得慢性门静脉高压模型。其余5只在术前进行急性门静脉高压的制作均获成功,门静脉由注射前12.1±0.5mmHg上升至注射后28.4±1.2mmHg,脾静脉压力由注射前23.6±1.5mmHg上升至注射后42.8±1.4mmHg;急性门静脉高压模型制作成功后,行脾肾静脉分流术。共有5只猪施行手术,2只于术中死亡(1只死于麻醉过量,1只死于失血性休克),3只释放支架成功(其中1只动物释放2支支架),脾静脉血管造影示支架内见由脾静脉向左肾静脉血流,分流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至19.0±2.1mmHg,脾静脉压力下降至32.2±2.7mmHg,左肾静脉压力由9.4±0.2 mm Hg上升至13.3±0.7mmHg。术后1小时处死动物,2只动物支架末端位于左肾静脉开口与脾静脉内,1只动物内支架移位(其中一端位于下腔静脉,一端位于脾静脉内),腹腔内见少量出血,以支架周围为主。 结论:通过向猪的门静脉内定期注射PVA颗粒,未能成功建立猪的永久性门静脉高压模型,猪的急性门静脉高压模型均建立成功;门静脉高压经腹膜后脾肾静脉分流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其疗效及安全性尚需进一步实验研究。
其他文献
背景:本文设计了回顾性和前瞻性两部分研究,旨在明确二者在腹膜透析患者中的作用,为改善腹膜透析质量和提高临床工作提供试验依据。 第一部分:回顾性研究 目的:初步了解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