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出口竞争力逐年增强,2009年中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以跨国公司为主体,以FDI为形式的国际产业转移加快了全球经济地理的重塑,产业集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最为显著的特点。丰裕的劳动力禀赋、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以及庞大的市场规模,使中国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之一。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门户,成为我国产业聚集程度最高的地区。那么,全球分工网络下产业在中国聚集的原因是什么,东部沿海吸引大量产业聚集的原因是什么,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与产业聚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成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框架下,构建理论模型探讨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对产业聚集的影响,并提炼出产业聚集对出口竞争优势的影响路径和机制,基于中国的经验事实对各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得出我国制成品出口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最终提出增强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促进出口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本文具体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导论指出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论文思路和结构安排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对新经济地理框架下关于贸易与产业聚集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第三章对我国制成品出口竞争优势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性分析,并刻画了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我国产业聚集程度强的变化趋势。第四章构建新经济地理框架下的理论模型,综合考虑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对产业聚集的影响,并刻画出产业聚集对一国出口竞争优势的决定作用,提炼出影响我国出口竞争优势的理论机制。第五章从内部供给能力和外部市场潜力对我国制成品出口竞争优势进行分解,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析我国出口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第六章以中国对美制成品出口为例,检验中国国内市场规模对出口竞争优势的影响,从而从需求方面揭示了我国出口竞争优势源泉。第七章考察了国际产业关联对我国聚集的影响,并对产业聚集对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实证,从供给角度解释我国出口竞争优势增长动力。第八章针对我国出口竞争可持续性增长提出政策建议,并就促进产业聚集过程中带来的问题提出解决途径。 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产业聚集是提升出口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第二,决定产业生产区位选择的比较优势、规模经济以及贸易成本;第三,我国出口竞争优势增强与产业聚集程度提高并存;第四,国内供给能力的提升称为中国制成品出口竞争优势的主导因素;第五,本土市场规模对我国制成品出口中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即“本土市场效应”明显;第六,上下游产业间的垂直关联是促进产业聚集的重要因素,产业聚集促进了出口增长;第七,在新型国际分工网络和产业聚集作用下下,我国出口增长已经不再遵循传统比较优势模式,我国已经走上以规模经济为主导的出口增长模式。 本文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第一,运用新经济地理框架,构建产业聚集影响出口竞争优势的理论模型;第二,将比较优势因素和规模经济因素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考察两类因素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第三,利用不同指标地我国出口竞争优势和产业聚集趋势进行刻画,第四,将我国出口竞争优势分解为国内供给和国外需求两个维度;第五,将需求和供给层面导致的产业聚集与我国出口竞争优势挂钩,验证了本土市场规模与垂直关联对我国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