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病例的诊断与治疗,探讨最佳手术方案的选择,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6年1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手术,并经病理确诊的80例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1例,女性39例,年龄1-78岁,平均年龄43.88±14.54岁,发病时间4天-12年。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增强CT检查,25例另行MRI检查,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制订手术方案。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2月-12年。分析病例对患者的症状、体征、手术入路、病理结果、并发症及各入路引起的并发症等进行分类统计,并对上述资料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x2检验判断其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80例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病例中,发病率最高的年龄组为41-50岁组,共25例,占31.25%;症状以自行发现咽部和/或颈部包块(42例)、咽部异物感(9例)及吞咽阻挡感(9例)最为多见,体征以颈部触及包块(40例)和咽侧壁及扁桃体隆起、偏移(27例)最为多见,均具有统计学差异;CT及MRI较好地显示了肿瘤的大小、位置、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制订手术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手术入路:颈部入路43例;经腮腺入路4例;经口入路20例(其中2例为鼻内镜辅助下经口入路);经下颌骨裂开12例;面中掀翻咽旁间隙肿物切除1例。病理结果:经术后病理诊断良性肿瘤72例,占90.00%,其中神经鞘瘤42例,多形性腺瘤14例,基底细胞腺瘤3例,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血管瘤3例,副神经节瘤2例,鳃源性囊肿2例,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脂肪瘤1例,颗粒性肌母细胞瘤1例;恶性肿瘤8例,占10.00%,其中低分化腺癌1例,低分化鳞癌1例,透明细胞癌伴软骨化生1例,高分化脂肪肉瘤1例,粘液纤维肉瘤1例,多形性腺瘤伴局部恶性肌上皮瘤1例,纤维组织细胞瘤(低度恶性)1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1例。良性肿瘤发生率高于恶性肿瘤,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良性肿瘤中神经鞘瘤发生率高于其余各组肿瘤,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预后:本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17例,其中颈部和/或面部肿胀3例,声嘶3例,进食呛咳3例,面瘫2例,伸舌偏斜2例,吞咽困难2例,短暂憋气1例,Hornor综合征2例,1例因术腔血凝块聚积,术后5日行手术切开引流。各手术入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病人随访率为88.75%,其中良性肿瘤病例随访率为88.89%,术后均无复发;恶性肿瘤病例随访率为87.50%,其中2例死亡,术后病人3年存活率为71.43%(5/7)。结论1.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发病率低,中年组发病居多;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多种多样,给诊断带来了一定难度。CT及MRI能清楚地显示肿瘤大小、位置、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并为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重要依据。2.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病理种类复杂多样,以良性肿瘤居多。良性肿瘤中,以神经鞘瘤最为多见,其次为多形性腺瘤。良性肿瘤预后好,恶性肿瘤预后差,3.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本组病例应用的手术入路有颈部入路、经腮腺入路、经口入路、经下颌骨裂开入路、面中掀翻咽旁间隙肿瘤切除等。其中颈部入路为目前咽旁间隙肿瘤手术的主要入路,单纯颈部入路可完整切除绝大多数的咽旁间隙肿瘤。内镜辅助下及的咽旁间隙肿物切除术及经口机器人手术等新兴技术具有创伤小、视野较为开阔,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4.PPS肿瘤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较高,种类较为复杂。术前对肿瘤进行详尽评估,术中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细致操作,并合理应用颈外动脉栓塞或结扎、气管切开等辅助手术,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