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3K1/c-JUN轴调控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侵袭的机制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97060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成人中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尽管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等,但是,患者的预后仍然非常糟糕,中位生存期仅12-18个月。GBM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肿瘤常浸润扩散到邻近的脑组织,在不影响正常脑功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完全切除的。另外,大量分子水平上的研究结果表明GBM干细胞(glioblastoma stem cell,GSC)是引起抗癌药物耐药性、放疗抵抗性、侵袭和扩散的关键原因细胞。然而,GSC侵袭的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尚处于初级阶段。为了确定在GBM侵袭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靶基因,我们对GBM患者手术分离的肿瘤核心病变区域(tumor core)与肿瘤边缘区域(surrounding peripheral tissue)对比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了更深一步的分析,发现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是在肿瘤边缘区域高激活的三个信号通路之一。因其属于蛋白激酶易于靶向,我们选择MAPK信号通路作为潜在的GBM侵袭调节通路进行了下一步的分析。在胶质瘤基因组学数据库(REMBRANDT database)中,我们发现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激酶激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 kinase 1,MAP3K1)是MAPK信号通路28个基因中在GBM表达最高的基因。此外,GBM患者中MAP3K1的高转录水平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因此,我们确定MAP3K1是潜在的调节GBM侵袭的关键靶基因。为了验证MAP3K1基因对GSC调控GBM侵袭的作用,我们对实验室保有的两株侵袭型GSC进行了MAP3K1基因沉默,通过GSC细胞增殖、干性、transwell侵袭和体内实验验证MAP3K1是否可以调控GBM侵袭。通过细胞增殖实验和有限稀释法,发现在GSC中沉默MAP3K1基因后,GSC的增殖能力和干性显著受到抑制。另外,细胞侵袭实验结果表明,GSC沉默MAP3K1基因会明显抑制其细胞侵袭能力。为进一步验证MAP3K1基因对体内成瘤及侵袭的影响,我们构建了原位GBM动物模型。将沉默MAP3K1基因的GSC和对照细胞注射到小鼠头部构建原位GBM小鼠模型后,我们发现GSC MAP3K1基因沉默后小鼠肿瘤体积及从注射位点向另一脑半球侵袭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同时,通过对小鼠生存周期分析,发现GSC MAP3K1基因沉默处理组的小鼠生存周期得到了显著延长。因此,以上体内外实验表明了MAP3K1是调节GSC侵袭的关键基因。为进一步验证MAP3K1基因对GSC侵袭的调控机制,我们对CPTAC(clinical proteomic tumor analysis consortium,CPTAC)数据库中GBM磷酸化蛋白质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MAP3K1和c-JUN在GBM中的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同时phosphoJUN-Ser63在GBM中的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且c-JUN与phospho-JUN-Ser63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发现phospho-JUN-Ser63磷酸化水平高的GBM患者预后明显差。这些结果表明MAP3K1可能通过c-JUN及其下游Ser63位点磷酸化来调控GBM的侵袭。我们通过MAP3K1基因沉默和c-JUN小分子抑制剂证明,MAP3K1可以通过c-JUN信号调控GSC侵袭。综上所述,本论文研究表明沉默MAP3K1基因对GSC的增殖、干性和侵袭性影响显著,并且在GSC细胞中MAP3K1基因是通过c-JUN信号通路来调控其增殖、干性和侵袭能,这些结果表明MAP3K1可能成为治疗侵袭型GBM的重要靶点。
其他文献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那么,奠定国民基本素质的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应向何处去?其高质量进程又应遵循怎样的发展逻辑?一、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升维2021年,
期刊
为了对地震荷载作用下黄土滑坡的运动滑移规律进行深入探究,采用离散单元法对甘肃黑方台滑坡进行了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滑坡体运动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地震荷载作用下黄土滑坡存在滑源区、流通区以及堆积区3个部分,滑源区的残积土结构相较于滑动前更加松散;且滑源区近坡面不同位置颗粒的滑动位移差异性较大,处于滑坡体前缘的颗粒位移量最大,处于滑坡体后缘的颗粒位移量较小,随着深度的增加,颗粒的位移量逐渐减小,且差异性
大型水电站地下洞室群施工受复杂地质条件的影响,围岩稳定性问题突出。以某水电站调压井开挖为例,结合施工现场进度及新出露的地质信息,基于实测增量位移,通过均匀设计-神经网络开展围岩力学参数反演,获得围岩等效力学参数,并以此对后期开挖围岩力学响应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调压井第4层开挖完成后,围岩变形及塑性区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1号调压井靠近断层F230-2边墙处,后期施工应加强支护。
在新技术环境下,阅读中的身体问题凸显。基于知觉现象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阅读的具身性并不等同于“身体性”,而是统合了人的身体属性、人类社会的技术特征、文化维度上的具身意蕴。技术的进步带来阅读情境的进化,目前移动阅读场景对阅读的具身性产生影响,未来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等沉浸式技术将再造阅读具身性的内涵,低龄具身学习也将是具身阅读的潜在发展方向。
国医大师肖承悰教授是北京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燕京萧氏妇科的第三代传承人,燕京萧氏妇科起源于京城四大名医之首萧龙友,一百余年来薪火相传,学术思想不断丰富发展,已成为以中医诊治妇科病为专长的学术流派,在全国中医妇科学界独树一帜。肖教授是萧龙友先生的嫡孙女及学术继承人,她在近60年的中医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医术精湛,在传承中创新发展燕京萧氏妇科,践行了从“承者
为了解决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开挖建设周期长、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的问题,依据其地下隧洞种类特点,提出了大直径小转弯TBM、“精灵”TBM和大倾角斜井TBM三项关键技术,并研制了三种改进型TBM设备,分别适应交通洞、排水廊道和引水斜井隧洞施工。针对抽水蓄能电站的单电站施工长度短和“电站群”开发规模大的特点,开展了智能掘进TBM关键技术研究;依托云计算平台及大数据收集分析,规划了TBM在抽水蓄能电站
为研究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导流隧洞围岩稳定控制方案,以乌东德水电站右岸3~5号大型导流隧洞群上游因民组薄—极薄层大理岩化白云岩洞段为例,通过现场安全监测和物探检测进行了地质条件分析,采用有限差分数值计算对导流隧洞表层支护、浅层支护、中层支护和深层支护等各单项支护措施和组合支护措施的支护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表、浅层支护措施对顶拱部位变形和塑性区抑制的效果较好,中、深层支护措施对中隔墙部位变形和
通过引入扰动评价因子,考虑地质强度指标GSI、岩体质量指数Q、岩体分类指标RMR等因素,改进了Hoek-Brown岩体强度准则估算岩体强度及变参数公式,以某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工程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研究地下洞室区域的工程地质资料,基于洞室开挖先期纵波测试数据,计算得到应变软化模型松弛围岩的强度及变形参数,对比计算结果与现场实际监测资料,结果表明:考虑围岩松弛的应变软化模型计算结果与监测资料基本
为给乌东德水电站尾水洞Ⅳ类围岩洞段选取适当的地下洞室衬砌形式,分析了该洞段围岩的岩石矿物组成、物理力学性质、结构面性状、岩体完整性及透水性等岩体特性,从地下水对围岩的软化作用和围岩渗透破坏方面评价了透水衬砌对围岩的影响。结果表明:Ⅳ类围岩洞段总体具有不易被地下水软化的特点,地下水对围岩稳定影响小,采用透水衬砌不会产生渗透破坏。研究成果可为尾水洞衬砌设计提供参考。
围岩的流变特性是影响地下厂房围岩变形及长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选取某水电站地下深埋洞室群中的母线洞为研究对象,采用三参量广义Kelvin黏弹性模型,基于ABAQUS建立流变数值模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隧洞围岩的长期应力变化和位移发展变形以及支护结构的内力变化情况,以分析和评价其长期安全稳定性。通过研究可以得出,在流变效应影响下,洞室围岩在现有支护结构下其位移变形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衬砌和锚杆支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