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相剪切增稠液的防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研究

来源 :西安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lai_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恐怖主义是21世纪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安全问题之一,暴力冲突事件在全球范围内时有发生。虽然很多国家对枪支严格管控,但是刀具等锐器却一直威胁着人民的安全,使得防刺材料的研发成为热点。针对传统防刺材料舒适性和灵活性差等缺点,本课题采用多相剪切增稠液(Multi-phase Shear Thickening Fluid,MSTF)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织物复合来制备性能优异的柔性防刺材料。本课题以二氧化硅(Si O2)和聚乙二醇200(PEG200)制备的单相剪切增稠液(STF)为基础,分别以碳纳米管(CNTs)和碳化硅(Si C)为添加相制备MSTF体系,研究添加相类型、添加相浓度、温度对MSTF体系流变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分散相的粒径、形貌等特征对MSTF的剪切增稠机理进行探讨。然后通过对MSTF浸渍工艺的优化,制备防刺用UHMWPE织物/MSTF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外观形貌、面密度、厚度、柔韧性能进行测试。最后通过准静态钉刺和动态刀刺实验,研究织物层数、添加相浓度、添加相类型、复合材料结构对最大穿刺力、穿刺耗能和防刺效率的影响,并对复合材料的钉刺和刀刺机理进行探讨。得出如下结论:(1)MSTF具有良好的可逆性,并且随着添加相浓度的增加,CNTs-STF体系剪切增稠现象愈加明显,而Si C-STF体系的增稠率有所下降,由于CNTs的长管状结构和羟基等亲水基团的存在,使该体系的剪切增稠效果比Si C-STF体系更为显著。随着温度的下降,颗粒在较小的剪切作用下就可以迅速聚集触发更加剧烈的剪切增稠现象。(2)浸渍后织物的结构变得更加紧密,MSTF可以渗透到纤维的空隙之间。复合材料的面密度有所提高,但是对厚度和柔韧性的影响较小,CNTs-Ⅳ基织物复合材料的最大拔出力和拔出耗能较原织物分别提高了443%和323%。(3)准静态钉刺实验表明复合材料的防刺性能得到增强,CNTs-STF基织物复合材料增加最为显著,最大穿刺力、穿刺耗能和防刺效率随CNTs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4)动态刀刺测试表明织物层数的增加可以线性提高材料的最大穿刺力和穿刺耗能,但对防刺效率不会造成显著的影响,并且CNTs-STF基织物复合材料防刺效率最高,同时夹层式的三明治结构防刺性能最佳。
其他文献
高硅氧玻璃纤维已广泛应用于航天器防热烧蚀材料、耐高温绝热体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二元钠硅酸盐玻璃纤维生产高硅氧玻璃纤维纱,具有生产成本低、环境污染小等优点。但二元钠硅酸盐玻璃纤维化学稳定性极差,易受环境介质侵蚀,难以保存,原丝在空气中拉伸断裂强力会快速损失,纤维间相互粘结,无法进行退并、织造。目前的浸润剂不能有效保护二元钠硅酸盐玻璃纤维性能。本课题旨在研制一种能有效保护二元钠硅酸盐玻璃纤维生产、力
碳/碳(C/C)复合材料由碳纤维增强体和热解碳基体组成,C/C复合材料在服役过程中,界面脱粘导致的崩块、崩裂现象频发,异性构件性能和尺寸的不稳定性等,针对目前C/C复合材料在苛刻服役条件下的损伤演化问题,本研究将界面设计引入到碳纤维预制体增强的C/C复合材料中以提高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本文采用化学接枝法,将氧化石墨烯(GO)界面接枝在官能团修饰的碳纤维上,利用GO较高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官能团构建纳米
碳/碳(Carbon/carbon,C/C)复合材料在服役过程中,崩裂、崩块、界面脱粘现象频发,严重制约了其在空天领域的深度应用。分析认为,C/C复合材料应力承载达到碳基体应力极限时,碳基体首先发生崩裂,产生破坏性裂纹并迅速传导至碳纤维(Carbon Fiber,CF)造成CF损伤,导致材料突发性失效。究其原因:一是碳基体缺乏亚微米、纳米尺度上的增强;二是碳纤维/基体界面结合状态不利于破坏性裂纹在
学位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因其具有成本低、较高的机械性能以及良好的耐热性能等优点,广泛应用在汽车、航空、船舶和工业建筑等领域。然而,由于玄武岩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界面粘结性能较差,导致其复合材料的整体机械性能不佳。本文采用共轭静电纺丝法将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包覆在玄武岩纤维表面制备了PAN/玄武岩纤维包芯纱,并织造了玄武岩纤维和包芯纱单向带及平纹织物,将其铺层与树脂进行复合固化制备了复合材料。采用纤
近年来,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迅速发展,与纺织品相结合所形成的智能可穿戴纺织品已被广泛的应用于监测人体的各种生理或病理信号,同时对于柔性能量转换设备以及本身能否满足穿戴者的舒适性与耐久性等提出更高的要求。聚偏氟乙烯(PVDF)作为一种半结晶型的压电聚合物材料,能够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且与其他传统的压电材料相比具有质轻、柔软、频率响应范围宽、灵敏度高和易于加工等优点,被认为是智能可穿戴纺织品中优异的电
绿色纺织复合材料因其优越的力学性能、低密度和可降解性在航空航天、汽车等先进技术领域取得了普遍应用。目前,常采用熔融法进行苎麻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但该方法会在混合过程使苎麻纤维内部受损,降低材料的力学性能,从而制约苎麻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应用。本文采用二维编织技术和三向正交机织技术制备了高力学性能的苎麻织物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研究了苎麻股线/单纱捻度比、固化工艺、苎麻纤维含量及孔隙率对
碳/玻璃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不仅能够使两种纤维的力学性能优势互补,而且可以通过合理排布碳纤维与玻璃纤维的比例减少雷达波的反射,被作为一种结构-隐身一体化材料用于隐形战机上,而热氧环境导致的树脂基体性能和界面性能的下降会影响战机的使用寿命。本文旨在研究三向正交机织预制件和层合叠层两种不同增强体结构增强的碳/玻璃纤维双马复合材料在200℃和250℃下老化不同时间的性能变化规律及机理。热氧老化对三向正交碳
先进纺织复合材料由于可设计性强及优异的力学性能被用做大型机械系统的结构件。机械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振动会产生噪声且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开发减振降噪复合材料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设计并制备了四种总体纤维体积含量相同但结构和纤维组分不同的复合材料(三向正交碳/玻璃纤维混杂复合材料、层合碳/玻璃纤维混杂复合材料、三向正交碳纤维复合材料、三向正交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通过试验表征、有限元分析和数值计算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电磁波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已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电磁波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以及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伤害也不容忽视。因此吸波材料的研究成为一大热点。目前吸波材料存在的共性问题是难以同时兼顾“质量轻、频带宽、厚度薄、吸波能力强”这四大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选取钡铁氧体(Ba Fe12O19,石墨烯(graphene)、聚苯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