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症反应是动物机体对损伤因素做出的一种防御性应答,但过度的炎症反应却会损伤机体。在临床实践中,虽然甾体与非甾体类抗炎药占据着药物品种与数量上的优势,但这类药物始终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中药凭借其具有多靶点调节,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已逐渐成为抗炎药物研究领域的新锐。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黄酮类成分为蒲公英体内抗炎的主要活性成分。本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以RAW264.7细胞为模型探讨了木犀草素、槲皮素、异鼠李素、香叶木素以及芹菜素五种蒲公英黄酮类单体成分在体外的抗炎活性并初步解释了木犀草素及槲皮素的抗炎机制,以期为其在抗炎药物开发或临床应用上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以状态良好且处于对数生长期的RAW264.7细胞为对象,利用四唑氮蓝(MTT)法检测五种蒲公英黄酮类单体成分的细胞毒性,以确定后续试验中用药的安全范围。试验以细菌脂多糖(LPS)为刺激物建立体外炎症模型,以不同质量浓度的五种蒲公英黄酮类单体成分预处理RAW264.7细胞4h,观察LPS刺激6h、12h、18h或24h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促炎因子一氧化氮(NO)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变化,以确定抗炎活性较佳的单体成分。根据筛选结果,以抗炎活性较佳的单体成分预处理细胞4h,观察LPS刺激24h后,上清液中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及抗炎因子IL-10的含量变化。试验中利用Griess法检测NO含量,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TNF-α、IL-1β、IL-6以及IL-10的含量。为进一步探讨药物的抗炎机制,本研究以筛选所得的药物预处理细胞4h,利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LPS刺激12h后,细胞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信使RNA(mRNA)及TNF-αmRNA转录量的变化;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LPS刺激6h后,药物对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中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与p65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木犀草素浓度≤8μg/mL时,槲皮素浓度≤15μg/mL时,芹菜素或异鼠李素浓度≤5μg/mL时以及香叶木素浓度≤10μg/mL时,在24h内对RAW264.7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木犀草素5μg/mL组、2.5μg/mL组、1.25μg/mL组以及槲皮素10μg/mL组、5μg/mL组、2.5μg/mL组,经LPS刺激12h、18h或24h后,均可极显著(P<0.01)抑制RAW264.7细胞释放NO;异鼠李素4μg/mL组、2μg/mL组及香叶木素10μg/mL组,经LPS刺激24h后可极显著(P<0.01)抑制细胞释放NO,芹菜素4μg/mL组可显著(P<0.05)抑制细胞释放NO。各剂量组木犀草素及槲皮素经LPS刺激6h、12h、18h或24h后,均可极显著(P<0.01)抑制细胞释放TNF-α;异鼠李素4μg/mL组、2μg/mL组,香叶木素10μg/mL组以及芹菜素4μg/mL组,经LPS刺激24h后可极显著(P<0.01)抑制细胞释放TNF-α。由数据可知,木犀草素及槲皮素的体外抗炎活性优于异鼠李素、香叶木素以及芹菜素。各剂量组木犀草素及槲皮素均可极显著(P<0.01)抑制细胞释放IL-1β及IL-6。进一步研究发现,各剂量组木犀草素及槲皮素均可极显著(P<0.01)抑制RAW264.7细胞中iNOS mRNA及TNF-αmRNA转录。木犀草素各剂量组及槲皮素10μg/mL组可极显著(P<0.01)抑制NF-κB信号通路中IκBα磷酸化;槲皮素5μg/mL组可显著(P<0.05)抑制IκBα磷酸化;木犀草素5μg/mL组及槲皮素各剂量组可极显著(P<0.01)抑制NF-κB信号通路中p65磷酸化;木犀草素2.5μg/mL组可显著(P<0.05)抑制p65磷酸化。 蒲公英中黄酮类单体成分木犀草素、槲皮素、异鼠李素、香叶木素以及芹菜素均具有体外抗炎活性,其中以木犀草素及槲皮素的体外抗炎活性较佳,可抑制RAW264.7细胞释放NO、TNF-α、IL-1β以及IL-6。其抗炎机制之一为,药物抑制了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了相关mRNA的转录量,进而降低了促炎因子的分泌量,表现出抗炎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