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情是指个体能够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及情感状态进行觉察与理解,并能够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识别与接纳,最终能够切身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一种能力。初一年级的学生刚步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其身心均处于一个适应的阶段,同时也是对其各方面能力进行塑造的一个关键时期,如何提高他们的共情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已成为研究者们共同关注的话题。众多研究表明,在短期的共情干预训练后,个体的共情能力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因此,本研究基于共情发展阶段理论、心理理论以及镜像神经元等理论,从基础与应用两个阶段出发,围绕认知、情感以及行为三个层面设计了一套共情课程,以期提升初中生的共情能力,并帮助其进一步改善其人际交往关系,最终为其心理健康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为了观察初中生在共情辅导课程后其共情能力的变化情况,并探讨该共情辅导课程的有效性,本研究使用基本共情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石河子某所中学的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实验,选取两个班85人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42人,对照组43人,对实验组实施8次共情辅导课程,而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有关共情的课程辅导。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后测以及追踪后测的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共情的各个维度及总分上,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差异不显著,在心理健康的各个维度及总分上,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差异也不显著。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三次测量中,实验组在共情总分、认知以及情感三个维度上的得分上升得非常显著,对照组在共情总分、认知以及情感三个维度上的得分虽然也表现出上升趋势,但并未达到显著水平;实验组在共情总分、认知以及情感维度上的前测与后测、前测与追踪后测之间差异显著,其后测与追踪后测之间差异不显著,对照组在共情总分、认知以及情感维度上的前测与后测、前测与追踪后测以及后测与追踪后测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在三次测量中,实验组在心理健康总分及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和心理不平衡各维度上的得分呈下降趋势,但并未达到显著水平,而在强迫、焦虑以及学习压力感维度的得分上,前测与追踪后测之间差异显著;对照组在心理健康总分及其各个分维度的得分上,均有小幅度变化,但并未达到显著水平。文本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经过为期两个月的共情辅导课程之后,其共情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因此,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该研究设计的共情辅导课程是有效的。2.该共情辅导课程对于提高初中生的共情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