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芥菜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应用性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mo2831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芥菜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发酵蔬菜,且发酵芥菜是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一种食品,典型的有湖南芥菜,四川泡菜,贵州酸菜等,且味道爽口,促进食欲,帮助消化,深受人们喜爱,市场需求量非常大。传统自然发酵芥菜具有很多不易控制的因素,如发酵周期长、发酵过程易受杂菌污染、亚硝酸盐含量高及发酵过程中的其他污染等,发酵芥菜风味及品质难以保证。为实现发酵芥菜的工业化生产,保证其风味品质,在发酵过程中人工接种乳酸菌可以缩短发酵时间,降低发酵成本的方式,且应用乳酸菌发酵芥菜,可以很好的的监控和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本文从自然发酵芥菜中分离筛选及鉴定具有优良发酵性能的乳酸菌并研究其生长特性,探究菌株最适生长环境;将筛选得到的乳酸菌菌株复配制备直投式发酵剂,利用单因素和响应面方法优化芥菜发酵条件,将研制的乳酸菌发酵剂进行发酵应用研究,通过优化得到最佳发酵条件,将直投式乳酸菌发酵剂投入到新鲜芥菜中制作发酵芥菜,对比与自然发酵芥菜样品的理化指标和感官品质,为直投式乳酸菌发酵剂接种发酵芥菜的规范化、规模化生产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优良乳酸菌菌株的分离、筛选及鉴定。本试验从传统自然发酵芥菜中分离得到39株乳酸菌菌株。通过比较其生长能力、产酸能力、亚硝酸盐降解能力及抑菌能力,筛选得到10株优良的乳杆菌。经过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 DNA分子生物学鉴定,鉴定结果显示8株菌为植物乳杆菌,2株菌为短乳杆菌。分别选择BJ-1植物乳杆菌、BJ-31短乳杆菌作为本研究的供试菌株进行直投式酸菜发酵剂的研制。2.发酵菌株生长特性研究。通过对发酵菌株进行生长研究,两株菌株的生长趋势一致,在生长0~4 h为延缓期;4~18 h为对数期;在培养20 h后进入稳定期。研究菌株在不同p H下培养时,在p H 3.0条件下培养时,菌株观察28 h,在0~14 h时,菌株几乎无生长,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株渐渐适应酸性环境,菌株开始呈指数生长,菌株体现出了好的耐酸性能;在p H 4.0~7.0之间培养时,培养0~4 h内,菌株生长速度缓慢处于延缓期,4~20 h内,生长迅速,进入对数生长期;在p H 6.0培养28 h后,BJ-1、BJ-31菌株OD600nm值分别达1.696±0.012和1.687±0.013最大值,说明菌株适合在中偏酸性环境下生长;研究植物乳杆菌BJ-1和短乳杆菌BJ-31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能力,可得出在20~37℃的条件下该两株菌的生长情况较好,且在35℃发酵培养时,达到最大OD600nm值分别为1.701±0.026、1.696±0.014;研究植物乳杆菌BJ-1和短乳杆菌BJ-31亚硝酸盐耐受性,发现两株菌株对Na NO2都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在200 mg/kg Na NO2浓度培养时,菌株BJ-1、BJ-31的OD600nm值都能达到1.6以上。3.直投式乳酸菌发酵剂菌种复配研究。在同一发酵条件下,将植物乳杆菌BJ-1、短乳杆菌BJ-31以不同比例进行复配,得到2:1比例复配发酵时p H降低快、产酸速率快,发酵7 d总酸含量为1.2±0.03 g/100g,p H为3.73±0.07,感官评分为31.72±0.65分。4.直投式乳酸菌发酵剂发酵芥菜条件优化及理化指标研究。以感官评价为指标,应用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芥菜发酵条件,得到发酵条件最佳工艺为:乳酸菌发酵剂添加量为0.7%,发酵时间5 d,发酵温度23℃。以自然发酵芥菜为对照,利用最佳发酵条件对乳酸菌发酵剂发酵芥菜成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乳酸菌发酵剂发酵芥菜成品较好,感官评分为31.12±0.67。在芥菜发酵过程中,接种乳酸菌发酵剂进行发酵可加快发酵速度,提前到达发酵终点,通过对发酵芥菜指标的测定,得到p H3.46±0.2,总酸含量1.25±0.02 g/100g;还原糖含量为0.545±0.17%;亚硝酸盐含0.557±0.189 mg/kg,且亚硝酸盐含量较低,低于自然发酵芥菜的120.11%。乳酸菌发酵剂发酵芥菜含有较高的乳酸含量2099.30±12.84μg/m L,相较于自然发酵,乳酸菌发酵剂发酵芥菜中乳酸含量提高13.50%,琥珀酸含量提高了36.42%,其酸味、鲜味优于自然发酵,与感官评价测定结果相符。在本研究中,利用HS-SPEM/GC-MS技术测定出乳酸菌发酵剂发酵芥菜共有34种挥发性风味成分,总相对含量为76.52%,由酯类、腈类、醛类、酸类、醇类、酮类、硫化物、烷烃类及其他化合物9类,在总挥发性成分中酯类相对含量最高,达到55.91%,其次是腈类相对含量为7.71%,后面依次为醇类(5.85%)>醛类(2.25%)>酮类(1.12%)>烷烃类(0.92%)>硫化物(0.86%)>二甲替嗪(0.86%)>酸类(0.69%)>5-甲基噻唑(0.35%)。酯类、腈类占挥发性成分的主要成分,为发酵芥菜增添芳香、清香味,乳酸菌发酵剂发酵芥菜在感官评价上优于自然发酵。乳酸菌发酵剂发酵芥菜产酸速率快,植物乳杆菌和短乳杆菌具有降解亚硝酸盐能力使得发酵芥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低,且在有机酸、挥发性成分方面均优于传统自然发酵芥菜,能够提高企业发酵芥菜生产效率,提升芥菜品质的稳定性和食用的安全性。
其他文献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危机,根据目前的调查,约30%的鱼类有濒临灭绝的风险,白鲟于2020宣布灭绝,旗舰物种中华鲟自然繁殖已连续中断4年(2017—2020年)。为了推进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等重点水域实行十年禁捕制度。长江鱼类种群具有不同的生活史特征,对捕捞压力下反映出的脆弱性以及捕捞压力消除后的恢复力有较大差异,禁捕后如何更有效地保护长江鱼类生物
喀斯特山区植被被破坏,土地使用率下降,人与自然矛盾显著,石漠化问题愈加突出,地质灾害发生率较高;为了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能为治理喀斯特地貌多一种方法,植草生态混凝土引入研究。本文以文献查阅以及实验室实验结合,利用正交试验设计、Design-Expert12软件模拟分析、层次分析法对植草生态混凝土的组成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植生性观察以及发展实用策略进行了探析。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介绍植草生态混凝
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别名为水冬瓜、油葡萄及水冬桐属于落叶乔木,是木本油料作物,有“树上的油库”美誉,食用山桐子油能够增强人体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促进生长发育,调节血液胆固醇和甘油三酸脂水平,降低血脂、软化血管、降低血压、促进微循环的保健作用,抗衰老和抗癌,改善脂质代谢。目前对山桐子油提取精炼加工的相关研究甚少,山桐子食用油市场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山桐子油作为一种优质木本植
米糕的结构主要依赖于大米淀粉形成的凝胶网络结构,与面制品不同,大米为原料的糕点因缺少面筋蛋白难以形成类似小麦面包的疏松多孔的结构,往往通过添加乳化剂、胶凝剂、多糖等增大其比容并产生多孔的空间网络状结构。其次,米糕的主要成分大米淀粉属于快消化淀粉,食用后易导致餐后血糖的迅速升高。而豆渣作为一种天然多糖纤维,具有预防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保健功能,并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表现出具有天然乳化剂的特性
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TSB)与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TSD)均是位于溶酶体内的组织蛋白酶家族成员,在哺乳动物的细胞、组织中广泛表达并参与机体各项生理活动。黔北麻羊为贵州省优良地方山羊品种,具有繁殖性能好,适应性强等特点。课题组前期以单、多羔黔北麻羊卵巢为模板,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出CTSB与CTSD基因在单、多羔黔北麻羊卵巢中存在差异表达。因此,本试验以黔北麻羊
癌症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但目前常用的抗癌药物具有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多、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因此寻求安全、有效、低毒的的药物日益迫切。经研究报道,许多具有天然产物骨架的化合物或对其进行结构修饰的合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具有吡唑啉骨架的化合物、异黄酮骨架的化合物、色酮骨架的化合物和螺环[丁内酯-吡咯烷]骨架的化合物均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是一类具有抗癌、抗炎、抗菌等多种生
酯酶是一类既能合成酯类物质又能水解酯键的α/β水解酶,在乳制品烘焙、手性药物研究、洗涤工业、农药除虫剂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工业利用价值。酶的培养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且游离的酯酶存在稳定性差、存储时间短、重复利用率低等缺点,很难在工业上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因此,在实验室前期获得的重组黑曲霉胞内酯酶(rINANE)的基础上,本研究首先探讨影响毕赤酵母表达产rINANE的外界因素,以获得高活性的rINAN
沙门氏菌(Salmonella)为肠杆菌科、沙门氏菌属成员,可引起人与动物多种疾病,在全世界均有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s,OMPs),作为细菌外膜上的主要成分之一,对细菌生命活动有着重要意义,影响细菌生存与致病性。RNA是一类可对m RNA进行调控的重要调控因子,参与细菌多种生命过程,如细菌毒力调节、适应环境的变化等,其中包括调节外膜蛋白基
随着近年来我国整体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消费者对品质需求的提升,产品的质感成为消费者选购商品的重要因素,产品CMF(Color Material Finishing)优化设计的相关研究日益深入,其在产品设计流程中发挥的作用得到了更多重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领域快速发展,与之相关的计算机辅助智能设计领域亦是成果丰硕,诞生了大量新技术、新理论、新应用。本文所开展的研究通过引入深度学习的方法来辅助产品设计过
高粱(Sorghum bicolor)作为酿酒原材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产量和品质受到各类病害的影响,严重制约了贵州省白酒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SGT1作为植物抗病相关基因在植物抗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对于高粱SGT1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原核表达、蛋白质纯化、微量热泳动、瞬时表达和western blot等技术对SbSGT1的表达分析和与小分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