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自动驾驶的毫米波雷达发射前端关键技术研究与设计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acle_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环境感知技术的进步,毫米波雷达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车用传感系统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对于盲点检测和自动停车系统(APS)的短距探测,在汽车前后侧方需要大量布置,因此功耗和成本是首要问题,常采用探测范围广的24 GHz雷达实现。对于自适应巡航控制(ACC)的汽车正前方长距探测,探测距离和纵向分辨率是最关键的因素,常采用高带宽的77 GHz雷达实现。因此,本文分别设计了短距24 GHz双模式雷达收发芯片缓解功耗问题,长距77 GHz八通道相控阵雷达收发芯片解决探测距离问题。毫米波汽车雷达中的发射前端是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分别以Ka波段(20-30 GHz)和E波段(70-80 GHz)的功率放大器设计为重点,深入研究了毫米波汽车雷达发射前端中的相关关键技术。并且基于55 nm CMOS工艺,分别完成了24 GHz双模式短距毫米波汽车雷达发射前端和77 GHz相控阵长距毫米波汽车雷达发射前端设计。设计了24 GHz双模式短距毫米波雷达收发芯片系统,该系统可实现FMCW和多普勒两种模式,FMCW模式可测速测距,多普勒模式测速原理简单实现更低功耗。完成了系统链路预算并且形成了对发射前端的性能指标要求。设计了应用于24 GHz双模式短距毫米波汽车雷达发射前端的功率放大器,采用共源共栅结构,结合差分共栅短接技术提高了增益和稳定性。利用可控第三极线圈实现了双模式输出网络,解决了在多普勒模式和FMCW模式下输出匹配变化的问题。后仿真结果表明,在TT工艺角,40℃条件下,FMCW模式可实现大于7.5 d Bm的输出功率,功耗24 m W。并在多普勒模式下,实现了0 d Bm输出功率,消耗功耗仅9.5 m W。完成了24 GHz双模式短距毫米波汽车雷达发射前端的整体设计,并基于55 nm CMOS工艺在2021年3月实现了整个收发芯片的流片,目前正在进行测试准备工作。与VCO的联合后仿真结果表明在各工艺角和高低温的场景下,在多普勒模式下均能实现约0 d Bm的输出功率,直流功耗低于11 m W。在FMCW模式下均能实现大于6 d Bm的输出功率,直流功耗低于32 m W。设计了77 GHz相控阵长距毫米波雷达收发芯片的系统结构,为满足长距离探测距离要求并且实现更宽角度范围的探测,该系统采用八发八收相控阵结构。基于55 nm CMOS工艺,分别设计了用于77 GHz相控阵长距毫米波汽车雷达发射前端的预放大器和功率放大器。预放大器采用两级共源共栅结构,结合中和电容、共栅短接等技术。后仿真结果表明,在76-81 GHz范围内功率增益大于14 d B,在78 GHz处功率增益达到18.5 d B,Psat为15 d Bm,最大PAE为12.5%。功率放大器采用四级共源共栅结构,结合多级级联谐振控制技术,在78 GHz处实现了34.5 d B的功率增益,Psat约为15 d Bm,PAE为8.2%。两款E波段功率放大器PA1和PA2的测试结果验证了多级级联谐振控制技术的可行性。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高增益PA1利用谐振控制技术实现了最大30 d B的功率增益,Psat为13.2 d Bm,最大PAE为11%。高带宽PA2利用谐振控制技术实现了19 GHz的带宽,Psat为12.2 d Bm,最大PAE为9.7%。对于77 GHz发射前端的其他模块,利用高低通型STPS、桥连低通T型STPS和桥连低通π型STPS三种相移单元类型实现了工作于78 GHz的4-bit数字相移器。为降低工艺角对相位误差的影响,采用了可控长度传输线结构实现了带有工艺角相位误差控制的相移单元。该相移器在TT工艺角下,插损约为-17 d B,输入输出反射系数均小于-10 d B,在五个工艺角下,76-81 GHz内,方均根相位误差均在5°以内。还设计了维尔金森功率分配器模块,采用三级一转二威尔金森功分器级联构成一转八威尔金森功分器。各端口反射系数均小于-10 d B,输出端口间的隔离度均大于20 d B,输入端口到输出端口的插损小于-14 d B。完成了基于55 nm CMOS工艺的77 GHz相控阵长距毫米波汽车雷达发射前端的整体设计。后仿真结果表明,该八通道发射前端在78 GHz处,各工艺角条件下输出功率均大于10 d Bm。在±40°的扫描角度内,旁瓣电平(SLL)均小于-10 d B。且主瓣与相近零点的比值也均小于-13 d B。与VCO和三倍频器的联合后仿真结果表明,在各个工艺角条件下,扫频范围内能够实现大于10 d Bm的输出功率。
其他文献
恶性肿瘤是人类公共健康的重大威胁,具有高发病率和致死率。对于肿瘤患者,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是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性难题。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肿瘤治疗提出了更加精准和更为有效的要求。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基因检测指导下的精准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方向之一。PLXNA1基因编码的Plexin A1蛋白(神经丛蛋白A1)是SEMA3A和SEMA6D(脑信号导向蛋白3A和6D)的受体
超级电容器是一种介于传统化学电解电容与电池之间的新型储能器件,它具有充放电时间短、循环寿命长、功率密度高等优势,可应用于工业储能、电动汽车、消费电子器件等诸多领域。纳米碳材料作为一种尺寸小于100 nm的新型碳材料而广受关注,在污水处理、生物探测、传感器、场发射以及储能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碳点(CDs)作为其中的一员,更是以较高的比表面积、优良的电导性、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和缺陷而在新能源储能领域广
在汞污染区,稻米中甲基汞的累积及人体甲基汞暴露健康风险备受人们关注。针对目前缺少有效、绿色且经济可行的稻田汞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本研究选取汞污染稻田土壤,开展室内模拟和土培盆栽试验,探究生物炭添加后(1)土壤中汞的甲基化及甲基汞生物可利用性变化;(2)不同稻田水管理条件下稻米中甲基汞累积规律;(3)人体摄食含甲基汞的稻米的暴露风险变化。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模拟试验结果显示:竹炭对土壤中汞甲基
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楼宇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单纯依靠人工定期巡检的方法已难以满足现代化楼宇安防的需要。固定位置传感器的检测方式由于存在检测盲区、组网的复杂性和安装成本高等问题,因此具有局限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现代化楼宇安防领域的需求出发,研发了用于楼宇安防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机器人以Turtle Bot3为移动平台,采用了传感器、深度学习和智能语音等技术对机器人系统进行了多功能设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鱼肉的品质逐渐受到消费者重视,因此如何提升鱼肉品质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研究热点。然而,高脂饲料(HFD)作为一种常见的水产饲料类型,对养殖鱼类的生长、代谢、脂肪沉积和肉质等方面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改善HFD饲喂下养殖鱼类的肉质,已成为整个水产养殖业的焦点之一。在水产养殖中,较为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在饲料中加入添加剂、改变养殖环境或饲喂方法来缓解HFD对养殖鱼类的损害。
学位
基于当前内部审计工作中面临的数据安全风险,文章从区块链技术与内部审计相融合的视角,指出利用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技术能增强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并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违规数据。借助区块链去中心化、可追溯和防篡改等技术优势,构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内部审计数据安全框架,以增强企业数据的透明度、安全性、完整性和隐私性,从而提高内部审计数据的利用率。通过对区块链技术下的内部审计工作流程梳理,总结了"区块链
小功率微波微等离子体源具有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状态稳定等优点,光子晶体具有带隙以及缺陷态特性。将小功率微波微等离子体与光子晶体相结合可以实现光子晶体的可重构特性。因此对基于二维可重构光子晶体的小功率微波微等离子体源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根据光子晶体理论,利用COMSOL软件研究氧化铝介质柱在空气背景中周期性排列构成的二维光子晶体的带隙特性,分析晶格结构、介质柱形状、介质柱半径以及晶格常
多时相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Multi-temporal In SAR,MT-In SAR)能够提取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地表形变信息,已被广泛应用于地表形变监测。得益于不断增加的新的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卫星,融合多卫星平台MT-In SAR形变时序可以使得获取新成陆区长达几十年的不均匀时序地表形变场成为可能。奇异值分解(SVD)已经被证明是
在复杂网络研究领域,重要节点的识别是一个热点问题。针对不同结构的网络及在网络上演化的不同类型的动力学过程,重要节点的识别结果往往会有较大差异。网络传播中的重要节点是指那些能够极大促进信息在网络中大范围传播,或者当其免疫时,能够有效抑制信息在网络中传播的节点。许多传统识别重要节点的算法多是依赖网络单一结构特征。因此,这些算法大多只适用于某种特定拓扑结构类型的网络,它们在普适性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