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适应是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以及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学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适应是个体人格成长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的社会适应做科学的评价对他们的发展指导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是在社会适应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一个本土的、标准化的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社会适应的理论研究,为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寻找理论依据;第一部分,就中学生的社会适应的概念、结构、功能、影响因素以及与人格的关系等做了理论分析。通过第一部分的研究发现,中学生的社会适应首先是一种心理适应或人格适应,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系统对外在社会环境变化的应对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变化与调节过程,需要一定的心理资源和应对机制。中学生的人格发展是在社会适应、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成长起来的,人格发展与适应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影响个体社会化发展和社会适应的主要因素有文化背景、家庭环境、社会压力、网络媒体、同伴交往以及个体的人格特质等因素。在培养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和良好的人格适应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同样这些影响因素也是作为编制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各纬度的重要参照依据。第二部分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上海中学生为样本,编制一个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并通过量表的初步应用和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社会适应的特点和现状做分析。在第二部分,首先采用访谈、记录和开放性问卷等形式,就社会适应的内涵对中学生及其家长和相关教师进行了质的研究,将他们经验中认为社会适应良好和不良的中学生做了分析比较,为量表编制题目来源找到了主要的事实依据和理论支撑。然后根据理论研究、调查研究、相关量表和个别访谈等确定量表的纬度和测题,编制中学生社会适应的量表。在量表编制过程中,根据标准化的量表编制步骤,从选题、取样、施测等严格按照测验编制的标准进行。量表第一稿题目241道,其中初测有效样本数为7个年级298人(男127名,女171名),量表的内在一致性信度达到.9624,结构效度也比较理想,另外对因素负荷以及与总量表分相关比较低的题目进行了删除,将量表第二稿的测题调整为175道。第二次测试,有效样本为7个年级3595名(男1728名,女1867名),内在一致性信度达到.9705,相容效度和效标效度也达到.65和.68左右,均比较理想。通过量表的编制、初测和再测等程序,最终确定了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4个纬度9个分量表:即内容特质纬度(3个分量表:人际关系、学习适应、日常生活)、预测控制纬度(2个分量表:行为规范、情绪控制)、心理调节纬度(2个分量表:环境适应、心理预期)和动力支持纬度(2个分量表:心理动力、心理支持)。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4因素的结构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达到了验证性因素分析(CFA)的标准,说明量表分为4个纬度、9个分量表的合理性。这样所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信度、效度达到标准化量表的要求,并形成了各年级男女常模,为量表的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通过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编制,发现其社会适应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而是随着年级的变化出现波动。社会适应和智力如果有共同点,那就是它们二者的结构中都存在一个“G”因素(普通因素,或者公因素),结构中的其他因素都与该因素密切相关,“G”因素也影响着它们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中学生的社会适应存在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和校际差异。编制好的量表在高一年级进行了初步应用,以高一年级6个班级217名学生(男98名,女119名)为测试样本,应用9个分量表对各班级男女同学社会适应性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高一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适应不良的主要表现在行为规范和学习适应性方面。还有,对他们中的2位男女同学做了个案分析,发现量表对个别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有很好的鉴别性和预测性。另外,结合相关问卷调查,发现当前中学生的总体适应是良好的,社会适应不良的比例在8%左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和措施。总之,本研究通过社会适应的理论研究和量表编制,对当前中学生社会适应的现状和特点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所编制的量表也是一次创新,为研究中学生社会适应提供了较为理想的评价工具。本研究后续要做的是,对其他年级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和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对常模做进一步的修订,并对量表题目做详细的项目反应理论(IR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