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落萼叶下珠(Phyllanthus flexuosus(sieb.et Zucc.)Muell.Arg)是大戟科(Eupohorbiaceae)叶下珠属植物(phyllanthus L.),该属植物全球大约有550-750种,分为10-11个亚属,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和地区。我国分布有35种,4个变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北方较为稀有。在我国民间用药中,落萼叶下珠通常用于治疗传染性疾病、过敏性皮炎等。本课题以落萼叶下珠的根为原料,利用硅胶、反相ODS、MCI GEL、凝胶(sephadex LH-20)、大孔树脂(D101)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prep-HPLC)等分离纯化手段,对落萼叶下珠的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研究,最终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运用波普技术(IR,UV,HRESIMS,1H NMR,13C NMR,HMQC,HMBC)以及X单晶衍射法,对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1-methyl-3-(3-methylbut-2-en-1-yl)isoguanine(1)、spruceanol(2)、cleistanthol(3)、phyllanflexoid A(4)、friedelin(5)、stigmasterol(6)、stigmastane-3b-5,6a-triol(7)、b-sitosterol-3-O-b-D-glucopyranoside(8)、软脂酸(9)。其中化合物1为全新化合物,化合物2为首次从落萼叶下珠中分离得到。其次采用CCK-8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经细胞毒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2、3、4均具有较好的抗A549(人肺癌细胞)、Hela(子宫颈癌细胞)、HepG2(人肝癌细胞)和SMMC-7721(人肝癌细胞株)活性。最后,基于氯化胆碱结合的低共熔溶剂用于优化阴离子交换树脂,从而合成一种新型材料,用于分离落萼叶下珠中的芳香型二萜类化合物cleistanthol。并与普通阴离子交换树脂和商业C18柱做对比,其回收率分别为:82.11%,68.21%和72.14%。结果表明DES-AER在提取cleistanthol时显示出优异的提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