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益生菌干预抗生素治疗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后的肠道菌群代谢变化,进一步验证益生菌对减轻、恢复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失调是有效的。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8月至2018年11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明确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并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婴幼儿,共30例,年龄均在1~3岁之间,平均年龄2.16岁;其中男17例,女13例;抗生素治疗时间6~9天,平均治疗时间7.40天;均符合以下入选标准:(1)符合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2)辅助检查证实为细菌感染;(3)均使用静脉注射类抗生素;(4)排除呼吸系统以外的感染性疾病,排除功能性胃肠病、炎症性肠病等可能影响肠道菌群代谢的疾病。将入选的30例婴幼儿分为益生菌组和对照组,其中益生菌组15例,抗生素使用期间同时口服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胶囊,每天2次,每次2粒,连续口服14天;对照组15例,抗生素使用期间及抗生素使用后均不口服益生菌。从婴幼儿接受抗生素治疗开始,分别收集其第1天、第7天、第21天的粪便标本。将收集后的粪便标本置于基础培养基以及6种低聚糖培养基中,在恒温箱中发酵培养24小时,利用气相色谱仪测定粪便标本及各培养基中短链脂肪酸(SCFA)总酸、乙酸、丙酸、丁酸的含量,利用气体压力测量仪测定各培养基中产气含量,最后利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抗生素治疗开始后的第7天及第21天,益生菌组粪便中总酸、乙酸、丙酸、丁酸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2.在抗生素治疗开始后的第7天及第21天,益生菌组粪便中乙酸:丙酸:丁酸的百分含量比分别为68:18:9、63:22:11,对照组粪便中乙酸:丙酸:丁酸的百分含量比分别为73:18:3、71:20:5,其中丁酸含量的百分比在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在抗生素治疗开始后的第7天及第21天,粪便经体外发酵后,益生菌组总酸含量(YCFA培养基第21天除外)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4.在抗生素治疗开始后的第7天及第21天,粪便经体外发酵后,益生菌组乙酸含量(YCFA培养基第21天除外)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5.在抗生素治疗开始后的第7天及第21天,粪便经体外发酵后,益生菌组丙酸含量(FOS培养基第7天除外)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6.在抗生素治疗开始后的第7天及第21天,粪便经体外发酵后,益生菌组丁酸含量(INU培养基除外)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1.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接受抗生素治疗后,肠道菌群代谢产生总酸、乙酸、丙酸、丁酸的能力下降。2.在抗生素治疗开始后的第21天,肠道菌群代谢产生SCFA能力依然低下。3.在益生菌(酪酸梭菌二联活菌制剂)干预下,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在抗生素治疗开始后的第7天及第21天,益生菌组粪便中和体外发酵后SCFA总酸、乙酸、丙酸、丁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从菌群代谢角度表明,益生菌干预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失调是有效的。4.通过对比益生菌组与对照组粪便中及发酵后各种SCFA的含量,可证实益生菌有助于改善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失调,促进抗生素使用后肠道菌群平衡的恢复。5.肠道微生物体外发酵模型为评估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失调和益生菌的作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