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我国货币中性问题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AO140731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对前人在货币中性非中性问题上的研究进行了较详细的整理和论述。在文献综述之后,作者试图借用模型及图形从理论上来分析货币中性非中性问题。为此本文提取一些重要经济变量来构筑总量经济模型,这个模型将总量市场分为五个部分:货币市场、商品市场、劳动市场、债券市场、有形资本市场;将在经济中进行经济决策的三组代理人分为居民户、企业和政府,并利用这个模型分析了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的货币中性以及在低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货币非中性。 本文在对货币的中性问题做了较为透彻的理论分析之后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收集了从1994至2004年的各季度的GDP、M2及零售物价指数,时间跨度为11年,数据观察期为44个季度。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首先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发现真实GDP在一阶差分上是平稳的,而M2在二阶差分上是平稳的。接着对数据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在所选取的观察期内,M2既是名义GDP的格兰杰原因,又是真实GDP的格兰杰原因,即M2呈现非中性特征,最后对数据进行了协整分析,利用货币供给量M2的一阶差分和真实GDP作Engle-Grange协整方程得RGDPt=12268.15+2.206913△M2t+εt。实证分析的结果说明,近十年来,我国货币供给量M2呈现出非中性特征,其变动量会带来2.206913倍的真实GDP的变动,也可以说,近十来我国货币供应量与贷款额增长较快其实是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他文献
文章整体的架构是:第一章,回顾两百多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理论的变迁金融危机理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1775年到1978年,这一阶段国际性的金融危机没有爆发,主要是以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信息的接受和使用也变得越来越频繁,阅读能力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而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数量,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成为每个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中段;阅读;策略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对于教材中的课文能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