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演说是一种常见的公共语篇。经常被政客用于宣扬其政见或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西方国家对政治演说尤为重视,常把其看作政治民主化的标志。政治演说正越来越受到广大语言学家尤其是语篇批评学家的关注。学者们从多种角度研究政治演说,人际意义的研究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而语篇批评学家所关注的是隐藏在政治演说背后的意识形态及权力关系。本文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来考察奥巴马关于华尔街金融改革演说的人际意义。
对于人际意义的分析,传统上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仅限于在语篇的词汇-小句级阶上的研究。本文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以及体裁互文性的理论基础上,试图建立一个对演说人际意义进行分析的更全面的两层结构模型。该模型共有两个层面九个主要变量构成:词汇-小句层面有语气,情态,语调,分类,人称系统,转换,及物性,主位推进共八个变量构成,而语篇层面主要考察体裁互文性。
建立模型后,本文运用该模型对奥巴马2010年5月15日关于华尔街金融改革的演说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奥巴马使用了除转换以外的各种方法来向公众传达关于金融改革的信息及其评价,并在所有语篇参与者中建立一个预先设定好的关系网络,以便其引导甚至操控听众的思想及行为。在演说背后隐藏着的是总统与民众,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非对称权力关系,民众只能在代表政府的改革与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反对派之间进行选择。
分析显示,整个演说,奥巴马仅仅使用了一种语气:直陈语气。通篇直陈语气的使用使奥巴马居于一个权威的地位,并相应地将目标听众牢牢固定在了听取信息的位子,取消了他们信息判断和争论的权利。而对于四种情态类型,奥巴马却几乎均衡地使用了。经仔细考察各种情态类型所处的语境,不难发现奥巴马有意通过情态的均衡使用控制着他和听众的距离,使其既能拉近与民众关系,又能在必要时拉开距离提高自己的权威性。此外,奥巴马还通过使用分类词汇、词组以及人称系统将所有语篇参与者都置于一个他预设的关系网中。对演说中不同参与者进行词汇、词组以及人称系统上的分类描述在语篇中是微妙而难以觉察的,但正是这种微妙的分类,对于听众来说影响是难以防范而又根本的。奥巴马在这篇演说中几乎没有使用名物化和被动化的方法。这与我们在考察及物性变量时所得的结论是一致的。奥巴马大量使用了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的句式。物质过程的句式强调主体的动作,这便于其向公众传达一个一直在行动着的并将继续保护民众民生的负责任的政府的形象。而大量关系过程的句式则给听众一个陈述客观事实或情况,毋庸置疑的印象,掩盖了说话人观点的主观性。奥巴马还巧妙地使用主位推进模式来引导听众跟着他的话题走,并进入一个他所设定的听众的位置,听从他的意愿。而语篇层面上,整个语篇中语言风格体现出体裁互文性,尤其是“会话式非正式化”现象比较明显,整个语篇以普通话语向观众解释了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金融改革。这表明了出奥巴马主动接近民众以获得其支持的态度。除了对于演讲稿的分析外,我们还进行了演讲录音的分析。分析表明,奥巴马将冗长的语句拆分成大量短小语调群,并使用大量降调,显示出极强的语势,向他的听众明白无误地传达着他的权力与决心。这种极强的语势甚至会迫使其听众做出有力于他的选择。
本研究表明,论文中所提出的模型在分析政治演讲的人际意义上是可行而有效的。并且对于理解政治演说背后的意识形态及权力关系是有意义的。此外,本研究对于英语的教学尤其是语篇理解和听力方面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