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的制宪模式 ——《五五宪草》的创造与反思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234qqq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以降,制宪伊始。1936年5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史称《五五宪草》,可谓国人在制宪道路上的里程碑似的事件。关于《五五宪草》的研究,国内著作颇丰,主要集中于民国制宪运动的历史研究,《五五宪草》起草人的思想研究,以及《五五宪草》与民国时期其他宪法性文件的比较性研究。本文的侧重点是探讨《五五宪草》的制宪进程。以时间为线索,将《五五宪草》的制宪进程梳理为五个时期:初步草案时期、初稿起草时期、初稿审查修正时期、第一次草案完成时期、草案的修正与颁布时期。对《五五宪草》制宪进程的五个时期进行考证,了解《五五宪草》的制宪脉络,明晰其中每次制宪会议的状况,并且对《五五宪草》的制宪得失进行考察,以此明确《五五宪草》在中国制宪史的地位及影响。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导论部分简述选题的意义和文献学基础。就论文的选题意义而言,在于重现制宪过程,探讨法律家在制宪活动中的努力。从文献学基础来看,法律家在制宪活动以及后期对《五五宪草》的研究中,主要关注思想和制度,对《五五宪草》的制宪过程关注较少。第二部分,主要目标是探讨《五五宪草》的制宪背景。从清末的制宪运动到民国初期制定《五五宪草》宪草之前,存在诸多的宪法性文件,对这些文件的梳理为《五五宪草》文本的确立提供历史意义上的依据。本文将探讨《五五宪草》的制定背景总结为三个方面,其一,《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的局限性;其二,国民党内的利益交锋与社会舆论;其三,当时国内的局势。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五五宪草》的准备情况。从1933年1月到1933年4月是《五五宪草》的初步草案时期。其间,主要围绕几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立法院”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其次,确定了《五五宪草》的起草程序、时间安排以及召集人;第三,“宪委会”分组讨论宪草的重要问题,并确定了宪法起草的原则。“立法院”从成立“宪委会”到确定宪法起草的程序,再到分组讨论起草宪法的原则,总共耗时三个多月,开会12次,终确定了草案起草的二十五项原则。主要涉及总纲,人民权利义务,国民大会,中央与地方之均权,中央政制和地方制度六个方面。第四部分对《五五宪草》初稿的起草展开研究。从1933年5月1日到1934年3月1日为《五五宪草》初稿起草时期。在吴经熊完成《中华民国宪草初稿试拟稿》之后,孙科指定主稿委员七人为试拟稿审查委员,以《中华民国宪草初稿试拟稿》为蓝本,经过18次主稿人审查会议逐条审查后,拟成《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草稿》,后又经过宪委会讨论11次,完成《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初稿》。在本部分中,将《中华民国宪草初稿试拟稿》与《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草稿》,《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草稿》与《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初稿》分别作了比较分析,以期从比较中找出差异,从差异中寻求变化的原因。第五部分主要探讨“立法院”对初稿的修正。对初稿的修正分为两个时期,初稿修正时期和第一次草案完成时期。初稿审查修正时期是从1934年3月22日到1934年6月30日止。“立法院”成立“宪法草案初稿审查委员会”,推定初步审查员先行整理各方意见,并将纂成的《宪法草案初稿意见书摘要汇编》分送各位审查员参考。经全体审查委员会讨论后,形成《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初稿审查修正案》。随着《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初稿审查修正案》的完成,宪法草案初稿的起草工作也随之结束。第一次草案完成时期是从1934年7月到1934年10月。“立法院”着手审查《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初稿审查修正案》,并将草案再次公布,征求国人的意见。针对国人提出的意见,“立法院”令傅秉常、林彬、陶履谦再次整理各方意见,最终采用23件,编成《宪法草案初稿修正案意见摘要汇编》。“立法院”根据《修正案意见摘要汇编》从第三届六十八次会议到七十四次会议,连开7次会,逐条讨论,形成《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本部分分析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初稿》、《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初稿审查修正案》及第一次《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之异同。第六部分主要研究国民党对《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两次修正的过程。这是宪草的修正与颁布时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34年11月9日到1935年10月25日,为国民党对宪法草案的初次修正。国民党在收到《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后,便召开“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决定组成《宪法草案》审查委员会。经“五中全会一次、二次、五次会议”讨论后,确定四项审议程序,订立相关原则交于“中央常务委员会”核议。“常会”又确立了五项原则交“立法院”重新修正。“立法院”又派吴经熊、傅秉常、马寅初等七人对宪法草案审查修正后,经“立法院”两次开会讨论,通过第二次《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第二阶段是从1935年11月1日到1937年5月18日,为国民党对草案重加修正与颁布。“立法院”向国民党中央呈交第二次《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后,国民党召开“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决定组织审查委员会对宪草进行审查。审查委员会经审查后将意见提交“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经“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研究后,又交“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讨论。“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讨论后形成两种意见,并发交“立法院”根据两种意见再做审查。经“立法院”数次会议讨论后,形成《五五宪草》。在本部分,将第一次、第二次《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以及《五五宪草》分别作比较,分析草案间的差异及立宪者对草案做修正的原因。最后一部分,文章从特色、创新与缺失三方面对《五五宪草》制宪得失进行总结。特色主要包括较好的民主性、较高的立法技术、专业的起草人、较长制宪时间、众多的会议次数、条文数等。创造与新意主要包含偏总统制的政府体制、军人就职限制、新增的章节、国民大会代表的选举和权利行使。缺陷主要包含权利保障的不足、制宪政党力量的单一、起草委员会构成的缺陷等。
其他文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实践。逐步探索、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的一条主线。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正式发布,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标准市
2016年以来,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特朗普冲击”、外部民粹主义兴起、中美贸易争端、实体经济金融化和新冠疫情大流行等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事件的交互影响下,我国内外不确定正不断加深。虽然学界对内部不确定的经济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关部门可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但关于外部不确定的定量分析仍不够充分,对冲负面效应的政策工具也显得捉襟见肘。特别是当前外国疫情防控不力和“美国科技制裁”引发
高校校园步行空间系统是师生通行的主要途径,也是联系校园空间功能的骨架,更是校园生态环境、公共交往、信息交流、文化展示的重要影响因素和载体。重庆特殊的山地地域特征,让步行在校园通行方式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使步行空间与校园其他要素的关联更为紧密而复杂。步行空间与重庆山地地域、当代高校需求等众多要素的系统共生性研究,将对营造重庆高校校园更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供帮助。目前,重庆高校校园步行空间系统存在着与
我院理疗科,采用加味龙胆泻肝汤结合紫外线照射治疗带状疱疹15例,均在5~6天治愈。介绍如下: 治疗方法:1.内服加味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当归、生地、泽泻、木通、板兰根、大青叶、甘草)。病重加生牡蛎、灵磁石;便秘加大黄。每日一剂,水煎服。2.紫外线照射病变区及周围2厘米和相应的脊神经根部。灯距50厘米,8+12→12生物剂量,隔日一次,共2~3次。病案举例:胡××,男,58岁,干
期刊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会对经济造成巨大冲击。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1973年石油危机、1987年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11年欧债危机,再到2019年的新冠疫情,无不如此。这些经济危机对经济活动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进而导致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人们的生活受到重大影响。究其原因,既有经济内生的原因,也有外生的原因。梳理和分析经济活动中的不确
破产的核心要义是对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以及债权人相互之间责任利益的重新分配,即“破产偿债”。晚清至民国时期是近现代破产法制的变革和形成时期,在这一过程中,破产偿债的责任利益分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债务人的责任趋向于轻减,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分配趋向于公平。这些变化如何以及为何而发生?其间破产法律制度、破产习惯以及破产司法实践各自的表现是怎样的?应该如何看待移植西方破产法与本土破产固有法和习惯之间的关系?近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与象征,与经济建设互为表里,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并显著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目标。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有重大作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支出力度也不断
氮化硼(boron nitride,BN)纤维因其介电性能优异、高温力学性能稳定和达3000℃的分解温度,成为新一代耐高温透波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最佳增强体纤维之一。然而,国内外关于BN纤维力学性能的理论和试验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提高纤维力学性能的有效手段。因此,本文采用实验表征获取BN纤维的微观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尺度的BN纤维分子动力学和有限元数值模型,系统研究纤维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之间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经济发展的同时收入差距、财富差距和消费差距不断扩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当前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不平等问题,而经济不平等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Stiglitz et
线性模型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统计模型之一。在金融、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构建模型、估计模型系数,我们不仅能够解释协变量与响应变量之间的联系,还可以为现实问题的运动规律做出统计推断和预测。而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回归问题其响应变量是多元的情况。作为经典线性模型的推广,多元(多响应变量)线性模型随之产生,并被大量研究和应用。本文主要研究一元线性和多元线性模型的变量选择及其应用问题。具体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