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于域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长期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以“资源换增长”的发展模式仍普遍存在,致使快速的城镇经济发展与人口集聚对区域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资源环境保障能力的建设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愈演愈烈,使城镇化过程成为了一把“双刃剑”。随着社会对环境资源重视程度的增加,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以保持自然生态良性持续发展为基础,使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成为了当今各地追求的域镇化建设主题。因此,在提高水源区城镇化明量的发展导向下, 了解水源区目前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否满足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如何解决城镇化快速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问题,并根据陕南水源区当地区域的资源优势,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结合起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城镇化模式,真正做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所选取的陕南水源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该地区又具备丰富的水能、金属矿产资源等特点,在以往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城镇化速率提升,资篇耗竭快、城镇化质量低以及资源承载力弱等问题。而关于水源区的资源承载力与域镇化质量协调发展问题, 当前鲜有研究。因此,如何统筹兼顾水源区资和承载力与城镇化质量协调发展,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目前关于资源承载力与城镇化质量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关注二者影响关系的定性描述层面,如何从定量层面分析其内部动态影响过程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问题。本文应用了系统动力学仿真工具,结合系统管理决策理论、协调发展理论等,选取陕南水源区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资源承载力与城镇化质量影响关系与协调发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首先,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水源区资源构成的分类及其构成要素的分析。其次,结合水源区域镇化质量驱动因素的分析,建立了陕南水源区资源承载力与城镇化质量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再次,结合协调发展理论与系统管理决策理论,设置了不同发展情景假设,井对其分别进行仿真分析,为陕南水源区资源承载力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发展研究提供发展方案依据,然后,通过对陕南水源区实例验证研究,在实例应用研究中,根据仿真结果应用协调发展度模型进行测算与结果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对陕南水源区的资源与城镇化质量实现协调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建议。本文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将仿真决策方法应用于水源区资源承载力与城镇化质量中,拓展了系统动力学仿真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也能够对陕南水源区在推进城镇化质量方面提供理论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