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加工对板栗淀粉胶体特性及功能性质的影响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jjo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淀粉是板栗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在40%-60%(干重),而目前针对板栗热加工过程中淀粉凝胶和糊化性质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山东临沂金丰、河南信阳红油栗、河北宽城大板红三个北方品种,以及江苏沭阳九家种、湖北罗田早栗两个南方品种的板栗,分别进行烤制和蒸制加工,进而研究热加工对板栗淀粉的凝胶质构特性、糊化粘度特性及功能性质等,为研究板栗熟化过程中淀粉凝胶和糊化性质变化对口感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于不同品种、不同熟化程度的板栗粉,其总淀粉含量变化范围为55.14%-78.85%(以干重计),其中,不同品种的生栗粉的总淀粉含量差异显著,熟化之后总淀粉含量显著下降(P<0.01)。不同板栗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范围为16.57%-30.90%,不同品种的生板栗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不同,且熟化过程显著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P<0.05)。说明板栗生粉中的总淀粉及直链淀粉含量差异主要由品种差异导致,而热加工过程显著影响板栗熟制后的总淀粉及直链淀粉含量。(2)淀粉样品的粘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不同品种的板栗淀粉的粘度特性不同,受热处理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熟化淀粉的峰值粘度、谷值粘度、最终粘度、稀懈值、回冷值等粘度参数显著低于生淀粉,糊化温度较高,所需时间较长,说明熟化过程改变了淀粉颗粒的内部结构,淀粉与水的结合能力下降,糊化程度降低。(3)不同品种的板栗淀粉具有不同的凝胶质构特性,其中湖北罗田早栗的硬度及胶粘性均最高,而河南信阳红油栗均最低,可知南方品种的凝胶强度较高。熟化后,淀粉凝胶的粘合性、粘性等显著上升,而硬度、弹性、内聚性、咀嚼性、胶粘性、粘滞性等显著下降,说明热处理改变了淀粉的结构组成、结晶程度等,使其凝胶强度显著降低。(4)五种板栗生淀粉的冻融稳定性较好,经反复冻融后析水率显著增加;熟化淀粉的冻融稳定性显著低于生淀粉(P<0.05),低温保存性能较差。熟化过程显著降低了板栗淀粉的透明度(P<0.05),其中江苏沐阳九家种的降低程度最大。板栗淀粉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生淀粉的膨胀度随温度的变化较为明显,而熟化淀粉的膨胀度几乎不受温度影响。生淀粉的吸水及吸油能力范围分别为0.87-1.28、0.88-1.11(g/g),熟化淀粉的分别为2.35-4.56、1.03-1.78(g/g),熟化显著提高了淀粉的吸水及吸油能力(P<0.05)。熟化后,淀粉糊的凝沉性增强,凝沉稳定性降低,并且品种对淀粉糊凝沉性的影响较为显著。(5)通过对总淀粉、直链淀粉含量与糊化性质、功能特性、凝胶质构性质等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板栗的直链淀粉含量和结晶程度对其功能性质存在综合性影响,其中直链淀粉是影响淀粉性质的关键因素,显著影响了淀粉凝胶的硬度、胶粘性和咀嚼性(r=0.896、0.800、0.847,P<0.01),并与稀懈值、峰值粘度等糊化粘度特性显著相关(r=0.679,P<0.05;r=0.641,P>0.05)。
其他文献
目的:将声触诊弹性成像(sound touch elastography,STE)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杨氏弹性模量值的检测,探讨STE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5人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行STE检查及血清学检查,最后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分析STE弹性值及血清学检查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相关性,评估S
线损率是衡量电网运行经济技术性的重要综合性指标,也是电力企业较为关注的核心指标之一。在倡导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电网企业也在积极实施相应的降损措施和制定降损考评指标
历史教科书作为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价值观的重要媒介,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比较教育也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环节。由于各国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差异,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更是受到中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中美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两版教科书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充分了解和认识中美两国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的不同,还可以吸收借鉴美国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经验和做法,以此来推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