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从豪斯的翻译理论出发,对莫言作品《红高粱家族》德译本中民俗文化的翻译进行批评。豪斯区分了“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她非常重视源语言文本的地位。在她看来,当来自于源语言文化的源语言文本由于其文化意义而占据一定地位时,译者应该尽量模范源语言文本,使译文陌生化。反之,则可以使目标语语言和文化在译文中占据重要地位,从而使读者忽略译文的翻译性。民俗文化涉及的是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民间的文化,尤其是一个社会群体或者人群的中下阶层的生活。这种民间的通俗文化被一代又一代继承并流传。由于文化间的差异,关于民俗文化的语言资料和现象在翻译中总是会产生很多问题。莫言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来自于山东高密,他的故乡给他的文学作品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善于在作品中建造一个充满民俗文化的文学世界。他在其著作《红高粱家族》中向世人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农村生活。那些关于民俗的语言材料为作品增添了地方色彩,营造了特殊的氛围,促进了人物形象的建构。因此,涉及民俗的语言材料在小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篇论文按照谭汝为对民俗文化的分类,将民俗文化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再根据《红高粱家族》中的语言材料,进一步将物质民俗划分为服饰和首饰、食品、房屋和家具以及其他物质;将社会民俗划分为职业、风俗习惯、衡量单位以及其他社会民俗;将精神民俗划分为方言、粗话、谚语、信仰以及其他精神民俗。在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根据不同的实例,从不同的分类出发,对涉及民俗文化的语言资料所采取的翻译方法进行了定性分析。其中,除了由其他翻译学家提出的8种常规翻译方法,即仿词、字译、音译、释义、阐释、省略、文化改写和组合不同翻译方法,笔者还在发现了一种新的翻译方法,改词,即在现有词汇基础上的改造。此后,借鉴Bodeker和Freese的范例,对这9中翻译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析。经过定性分析可以确定,仿词、改词、字译和音译这四种翻译方法属于显性翻译,释义、阐释、省略和文化改写这四种方法属于隐性翻译,而不同翻译方法的组合则属于一个单独的类别。通过此后的定量分析则可以得出结论:《红高粱家族》德译本的译者Peter Weber-Schafer在翻译涉及民俗文化的语言材料时主要采用了隐性翻译的策略,其占比达到71.1%。在翻译物质民俗时,释义的方法占据第一位,字译占据第二位,文化改写占据第三位。而在翻译社会以及精神民俗时,释义占据第一位,文化改写占据第二位,字译则占据第三位。因此可以确定,译者将重点置于方便来自于目的语文化的接受者对译文的理解。而小说的地方色彩则不可避免地被弱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