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植物工厂是现代社会理想的叶菜生长设施,然而建造成本、运行成本和设备成本高等费用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其中营养液栽培成本较高且技术复杂,对于蔬菜生产的一线菜农来说不容易掌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采用基质栽培方式,在普通日光温室中进行叶用莴苣的层架式栽培试验,试图为叶菜层架式基质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就基质厚度进行了探究。以育苗基质为主,设置厚度6cm、10cm、14cm三种处理。发现基质越厚,莴苣根
【基金项目】
:
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日光温室轻简化无土栽培技术体系研发与集成示范”(201803D221001-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工厂是现代社会理想的叶菜生长设施,然而建造成本、运行成本和设备成本高等费用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其中营养液栽培成本较高且技术复杂,对于蔬菜生产的一线菜农来说不容易掌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采用基质栽培方式,在普通日光温室中进行叶用莴苣的层架式栽培试验,试图为叶菜层架式基质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就基质厚度进行了探究。以育苗基质为主,设置厚度6cm、10cm、14cm三种处理。发现基质越厚,莴苣根系温度和基质含水量变化幅度越小,根系环境越稳定;10cm和14cm处理的莴苣生长与品质均显著优于6cm处理,而这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栽培架承重及成本,认为10cm厚度的基质适用于叶用莴苣层架式栽培。为了降低基质成本且提高基质中养分,选用泥炭与有机肥配制,以纯泥炭为对照(基质厚度10cm)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泥炭:羊粪:牛粪为3:1:1时,叶用莴苣的单株产量最高,比CK高了10%以上。所有配施有机肥的处理均提高了莴苣的品质,其中泥炭:羊粪:牛粪为3:1:1的综合品质最优,叶绿素、可溶性固形物、VC含量分别比CK提高了53%、46%、76%,可溶性糖含量为CK的2倍。配施有机肥后,基质中的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分别为CK的1.5~2、2.8~4.4倍。生长期内基质中氮磷钾元素均在17~24d时段内下降最快,从CK的元素变化可以看出叶用莴苣对氮、钾元素的吸收较多。为进一步探究所选配方中的养分能否完全满足叶用莴苣快速生长期的需求,在泥炭:羊粪:牛粪为3:1:1配方的基础上,进行了追肥量试验。结果发现定植18d、28d后,每立方米分别追50g尿素与48g硫酸钾、25g尿素与24g硫酸钾,莴苣的单株产量提高48%,叶绿素、可溶性糖、VC含量分别提高了47%、36%,18%,硝酸盐含量也增加,但在安全范围内。对层架式栽培系统微环境效应的研究还发现,栽培环境分布不均匀影响了叶用莴苣的生长与品质,栽培层中下层的光照强度较低,上层的空气温度较高。结论认为,在日光温室进行叶用莴苣层架式栽培,可以选择泥炭:羊粪:牛粪为3:1:1配方,基质厚度以10cm为宜,在栽种17-24d时间段内,要加强中后期的追肥管理,以尿素配施硫酸钾为宜。进行层架式栽培时对中下层进行适当的人工补光,高温天气,需加强温室通风,调节上层温度。
其他文献
沙棘中富含异黄酮和黄酮类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愈合伤口以及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功能。同时,由于该植物中存在高含量的抗氧化物质,沙棘籽油、浆果、叶子和树皮以其药用特性而闻名。脂肪组织包括白色脂肪(WAT)、米色脂肪和棕色脂肪。其中,米色脂肪细胞存在于WAT中,与棕色脂肪相似,以热量的形式消耗能量,具有抵抗代谢疾病和肥胖的作用。模式动物研究表明,沙棘籽提取物具有改善糖尿病大鼠血糖、低甘油三脂血症
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细菌进化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分泌系统。这些分泌系统通过分泌功能多样的效应蛋白,使细菌能够从外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抵抗环境胁迫,并在与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的竞争中发挥作用,从而为细菌的生存和生长提供了有利的保障。细菌六型分泌系统(T6SS)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种结构复杂的新型分泌系统,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用于细菌间接触性竞争的武器,通过分泌效应蛋白作用于其他细菌从
铜铟镓硒(CIGS)是一种稳定、环境友好、制备成本低廉的多晶光伏材料,且目前光电转换效率已达到23.35%。溅射四元陶瓷靶材对于提高重复性具有重要效果,但晶粒尺寸较小一直是此方法的弊端,小尺寸的晶粒造成更多的晶粒边界,对载流子的散射作用增强,且晶界处易形成多种形式缺陷。本文利用低熔点液相去促进晶粒生长,增大晶粒尺寸,从而提高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利用掺杂Ag的方式提高CIGS晶粒尺寸。研究发现Ag掺
低温胁迫作为植物栽培引种过程中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常对植物成活、地方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文冠果是我国特有的优良木本油料树种,具有较强的抗低温特性。因此,对文冠果响应低温胁迫调节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利于逐步完善植物耐寒的理论体系,也可为文冠果的抗寒改良育种奠定基础。本研究以30d文冠果幼苗为实验材料,采用恒温培养箱人工控温试验的方法测定4℃低温胁迫下15个生理指标在胁迫持续时间为4h、12h、24h和
马铃薯是世界上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具有产量高、经济效益高等优点,生产上马铃薯连作种植造成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下降,马铃薯连作障碍日益严重,合理的轮作可以打破连作障碍,保障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本研究通过设置6种不同的种植方式,通过分析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及主要致病菌的丰度变化,探索马铃薯真菌病害的生防基础,为马铃薯主要病害的防治提供数据支撑。主要研究成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