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检测角膜炎性疾病患者眼表微生态的改变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hus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
  角膜炎是一种角膜炎性疾病,也是导致眼盲的主要因素之一。引起角膜炎的病原菌种类多且病因复杂因此导致其临床治疗困难,很多研究已经探索了眼表微生组成的改变与眼病之间的联系,然而,角膜炎患者眼表微生态相对于健康人群是否有改变,以及改变是否是引起角膜炎的必要因素都是未知。为了全面分析角膜炎眼表微生态的情况,本实验以32名临床诊断为角膜炎的患者和32名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control)和细菌组(Dominated-by-bacteria,DB),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角膜炎患者眼表微生态进行了菌群结构和功能两方面研究。
  研究方法
  收集患者和健康人的结膜囊分泌物,提取分泌物DNA,利用Illumina宏基因组学技术分析角膜炎患者眼表菌群群落特点以及功能基因多样性,从结构到功能对角膜炎患者眼表微生态进行全面分析。
  研究结果
  1、门水平的物种分析
  变形菌门在两组眼表微生态中均为含量最高的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异常球菌-栖热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要菌门。这些菌门在眼表微生态中总含量超过94%。其中放线菌门在健康对照组眼表微生态中中含量较高,厚壁菌门、异常球菌-栖热菌门以及拟杆菌门在角膜炎患者的眼表微生态中含量较高。两组之间的α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而β多样性差异显著。
  2、属水平的物种分析
  在属水平上,两组人群的眼表微生态中,占主导地位的菌属有:假单胞菌属、丙酸杆菌属、葡萄糖球菌属、亚栖热菌属和贪铜菌属。在健康对照中丙酸杆菌的相对丰度要高得多,但患者中假单胞菌和葡萄球菌的相对丰度略高。并且两组之间属水平的α及β多样性均存在显著差异。
  3、种水平的物种分析
  在种水平上,健康人群的眼表微生态多样性明显高于角膜炎患者组,其中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及拥挤棒状杆菌等18种菌在对照组中的丰度均显著高于疾病组。两组之间的α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β多样性差异显著。
  4、潜在功能改变
  两组功能基因的主成分分析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其中与转录、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复制、重组、修复、细胞壁/膜/包膜生物发生相关的直系同源蛋白组在DB组中为主导。根据疾病组中富集的直系同源组,我们大致推测可能导致感染性角膜炎发生某些原因。
  结论
  1我们首次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方式比对了角膜炎患者眼表微生态与正常人的差异。
  2角膜炎患者的眼表微生态组成在属水平生物多样性显著低于健康人群。
  3在疾病组中富集的栖热菌属和假单胞菌属与促进转录及碳水化合物的转运和代谢相关。
其他文献
人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HLA)等位基因的高度多态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多肽结合基序和随后的T细胞受体(TCR)识别。为了更好地理解不同等位基因对多肽的交叉呈递,常将HLA等位基因分类为不同的超级型。A1和A3超级型在人群中广泛分布。然而,针对这些等位基因(例如HLA-A*3001和HLA-A*3003)的多肽呈递特征缺乏直接的结构和功能证据。  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
目的  鼻疽诺卡菌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其感染人体后会侵袭人体的肺、脑、皮肤等器官,导致相应的疾病,但其致病机制特别是诺卡菌的毒力及其抵抗人体免疫细胞杀伤的能力还不清楚,本论文在构建鼻疽诺卡菌mce4A基因缺失株后,从细胞及动物等不同层面研究该基因在鼻疽诺卡菌中是否具有粘附侵袭力、毒力及抗杀伤的能力,了解mce4A基因的功能,以期发现新的免疫靶位,为疫苗制作及新药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1.构建
学位
期刊
学位
目的:  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ateacid,PFOA)可导致持续性的环境污染,该物质可通过食物和饮用水进入人及动物体内导致毒性蓄积而引发疾病。本研究旨在观察PFOA对体外培养的人横纹肌肉瘤RD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  方法:  1.应用不同浓度PFOA作用体外培养的RD细胞一定时间后,使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
学位
背景  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是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目前发现能感染人的六种冠状病毒中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coronavirus,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Eastrespiratorysyndromecoronavirus,MERS-CoV)属于高致病性冠状病毒,能引起严重
期刊
期刊
研究目的:  铅黄肠球菌,属于革兰阳性肠球菌属,是人类以及动物胃肠道中的正常菌群,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本文通过全基因组测序以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探讨临床分离菌株铅黄肠球菌EC369的耐药机制以及与耐药基因相关的可移动遗传元件。本文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肠球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为以后进一步研究铅黄肠球菌的耐药性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1.在浙江省丽水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