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环境环境育人——高校教学楼群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初探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wa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和教学体系的不断改革,高校教学建筑的设计策略正进入飞速发展时期。过去“按系设馆”、“各系为政”的分散的布局方式已无法适应新的教育形式,而布局紧凑、功能复合、资源共享的教学楼群模式则应运而生。由于教学楼群的空间构成特点,使其具有形态多样的公共空间。然而要在公共空间中体现学校本原精神,就必须对其空间环境进行合理的营造,使空间具有吸引力,从而促使聚集、交流、休息等活动的诞生。当空间活力变大,影响变大时,人们便会主观能动的对其进行不断的改善,使之更适合身心的健康发展,真正的做到“人造环境,环境育人”。   本文首先对高校教学楼群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然后对高校教学建筑的演变历程,高校教学楼群及其公共空间进行了详细了分析。对现代教育理念下的环境育人观和学校的本原精神--“大树下”的精神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营造教学楼群公共空间场所精神的过程中,学生行为心理需求对人与环境关联性有巨大影响的观点。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以重庆科技学院虎溪校区第一公共教学楼和重庆大学虎溪校区艺术楼为研究对象,利用观察法,行为及认知调查问卷及SD法等调研方法,对学生的心理行为与公共空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总结出高校教学楼群公共空间存在的现状问题并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忽视了学生的行为心理需求。最后依据学生的行为心理对教学楼群公共空间环境的需求,本文总结出三项设计对策:满足舒适性和安全性需求的设计对策、满足交往性和私密性需求的设计对策、满足场所感和个性化需求的设计对策。
其他文献
原齐鲁大学校园作为中西建筑文化碰撞和交融的产物,其校园形态受到了中国传统书院建筑和西方近代大学校园的双重影响,其校园形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理念,亦反
小学教育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起始,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我国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阶段,教学相关
本文从分析中国当代建筑思潮的社会背景入手,在分析总结社会层面和建筑师个体层面困惑的基础上,针对性的讨论从建筑学自身出发所做出的解答,从而分析建筑本体思潮的探索历程,以具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速度加速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随着城市人口容量的不断膨胀,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必然将会导致城市自然环境负担的加重,城市生态环境及其系统的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城镇人口的规模比例的变化势必影响了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的发展。为整合教育资源,超大规模高中在我国中西部县域地区
本论文针对近代历建筑史保护实践日益增多,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而历史建筑保护方法及技术体系存在诸多缺陷,研究不足的现实状况,首先参照欧美国家自19世纪以来在历
本论文隶属于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本文从人文地理学分析为切入点,实地踏勘为佐证,系统梳理豫北山地民居的区系、分布特点、类型及营造特征。本文以乡土建筑学和人文地
近年来,现代木结构对于我国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了,它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中。现代木结构,既符合国家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响应,又满足我国推行的绿色建筑的要求,它陆陆续续地出
20世纪90年城市国有土地实行有偿出让制度以来,将土地开发与城市建设推向了市场经济,使得城市经济与开发有突飞猛进之势。而这把双刃剑,同样使城市为追求GDP增长导致城市粗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