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要求,减轻水稻生产的劳动强度,将广大农民群众彻底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劳作模式中解放出来,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力推广和发展机插秧技术。发展机插秧技术,最关键的环节是解决机插秧苗素质偏低的问题,而育秧基质与秧苗素质关系甚为密切。本研究发现将食用菌渣堆制发酵后,极大的改善了其理化性状和营养条件。本研究以发酵腐熟后的食用菌渣为材料,研究其作为机插秧育秧基质的可行性及其对秧苗素质的影响以及氮素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食用菌渣发酵前后的差异将食用菌渣堆制发酵后,理化性状和矿质营养均有明显改善。与发酵前相比,堆制发酵后,食用菌渣的pH值升高,达7.0左右,容重增加,持水孔隙度和吸水力显著增加,杏鲍菇、金针菇渣持水孔隙度增幅分别为20%和30%,但总孔隙度与通气空隙度减小;此外,营养条件显著改善,其中全氮、全磷增加30%以上,全钾增加14%-51%,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增幅均大于20%。2、常规育秧土与食用菌渣之间的差异食用菌渣与常规育秧土的差异显著。物理性状方面,育秧土的容重高达1.11g/cm3,分别为金针菇、杏鲍菇渣的4.6倍和4.0倍;通气孔隙度20.5%,仅为金针菇、杏鲍菇渣的82.3%和51.5%,即透气性低于食用菌渣基质;持水孔隙度34.8%,吸水力31.5g/100g,仅为金针菇、杏鲍菇渣的56.8%和47.9%,236.6g/100g和171.4g/100g,显著低于食用菌渣,表明食用菌渣的吸水和保水性优于常规育秧土。营养元素方面,金针菇、杏鲍菇渣的全氮含量分别为2.00%、2.02%,分别是常规育秧土(全氮含量0.17%)的11.8倍和11.9倍;全磷含量分别为0.41%、0.47%,分别是常规育秧土(全磷含量0.16%)的2.6倍和2.9倍;全钾含量分别为1.12%、0.95%,分别为常规育秧土(全钾含量0.59%)的1.9倍和1.6倍;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育秧土相比均有增加。3、食用菌渣对机插秧秧苗素质的影响不同基质对秧苗素质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根系方面:金针菇、杏鲍菇渣的根系活力(播种后第九天)分别比常规育秧土高46.7%和38.8%,但平均比柴米河基质低10%左右。随着秧苗生长,水稻根系活力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基质的下降速率低于常规育秧土,播后24天分别比育秧土高38.2%和30.2%,且食用菌渣的下降幅度低于柴米河基质,播后24天的根系活力高于柴米河基质7%左右。最长根长,食用菌渣也显著大于常规育秧土,平均高出30%以上,与柴米河基质基本持平;秧苗地上部:食用菌渣基质的秧苗茎基宽、叶龄与株高等略高于常规育秧土,与柴米河基质差异不大;食用菌渣和柴米河基质的根系相比常规育秧土更为发达,因而对地上部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提高了秧苗的整体素质。4、氮肥对食用菌渣基质育秧的影响在秧苗形态指标方面,追施氮肥对3叶前的秧苗影响不明显;追肥氮肥对秧苗茎基宽与干重影响较大,与对照组相比,茎基宽增加8%-20%,但并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呈现递增趋势;秧苗干重增加幅度达9.5%-28.6%,施氮利于秧苗干重的积累。在秧苗根冠比方面,随施氮量的增加,根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利于秧苗前期的营养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