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温度下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gge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疲劳破坏是沥青路面的主要破坏类型之一,温度是影响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道路行业研究者认为路面疲劳破坏只发生在中温范围。因此,各国规范均在中温范围内规定了疲劳试验的标准温度。但目前有研究结果表明,路面在高温条件下也会发生疲劳破坏,而传统上在标准温度下进行疲劳试验无法获得沥青混合料在不同温度下的疲劳性能。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沥青混合料的四点弯曲疲劳试验和间接拉伸疲劳试验,以分析沥青混合料在多温度情况下的疲劳性能。
  根据试验结果,对沥青混合料的劲度模量和疲劳寿命进行了分析。室内疲劳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疲劳试验方法中沥青混合料的初始劲度模量和拐点劲度模量随温度和应变水平的变化规律相似,通过线性回归拟合初始劲度模量和拐点劲度模量关于温度和应变(应力)参数的公式。威布尔生存函数和路面结构行为方程都可较好的拟合疲劳试验中沥青混合料劲度模量的减速衰减和匀速衰减阶段,拟合结果表明试验温度和应变(应力)水平对拟合参数值有显著影响;为分析拟合参数随试验条件的变化规律则应使用路面结构行为方程进行拟合。在控制应变模式下,疲劳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在控制应力模式下,疲劳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温度对疲劳寿命的影响体现于温度对劲度模量的影响,基于此拟合得到含温度与初始劲度模量参数的沥青混合料疲劳方程,含初始劲度模量参数的疲劳方程可以反映温度对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的影响。
  随后,基于室内疲劳试验结果与现场实际路面的温度场数据,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和柔性基层沥青路面中沥青层的疲劳损伤临界位置。首先,基于现场实测沥青路面温度场数据,计算得到路面沥青层在高温、中温、低温三种典型温度状况下的应变响应;其次,结合沥青层温度分布、应变响应分布及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方程,计算得到三种温度状况下沥青层不同深度处的疲劳寿命及相应的疲劳损伤,得到沥青路面的临界疲劳损伤位置。
  对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在高温和低温天气下,沥青层横向和纵向拉应变最大位置和日累积疲劳损伤最大位置基本一致,高温天气下产生在路面5-6cm深度处,低温天气下产生在沥青层底。在中温天气下,横向和纵向拉应变以及横向日累计疲劳损伤最大值的产生位置基本一致,在路面8-9cm深度处,纵向日累计疲劳损伤最大值的产生位置略低,在路面11cm深度处。对于柔性基层沥青路面,中温和低温天气下,沥青层横向和纵向拉应变位置和日累积疲劳损伤最大值位置基本一致,均在沥青层底。高温天气下,横向和纵向拉应变位置以及横向日累计疲劳损伤最大值的位置也基本一致,在路面5-6cm深度处,纵向日累计疲劳损伤最大值则产生于沥青层底。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机动车出行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优先发展大容量、快速的公共交通成为缓减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客流数据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调度的必要基础资料。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海量、实时、连续的交通数据开始广泛应用于交通建模与分析。地铁IC卡数据作为其中一种典型数据,广泛应用于地铁客流特征分析、短期客流预
学位
伴随着大城市轨道交通大规模网络化建设,线路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网络客流也随之快速增长,既有的设施规模不能满足客流需求的现象将更为突出,严重影响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因此,秉持“平峰便捷、高峰安全”的理念,在提高车站集散能力、降低运营风险的基础上,开展基于客运组织的换乘站设计优化研究,重新对换乘设施规模特别是换乘站通道长度进行优化,对于优化换乘站设计,使换乘设施与客流需求更加匹配,从而进一步提高轨道交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不断发展,铁路运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此背景下,从旅客角度而言,如何满足不同旅客的出行需求,通过掌握不同层次旅客多样化的出行特点,设计不同的客运产品,提升出行体验;从企业角度而言,如何吸引客流,提高席位资源利用率,提高铁路在客运市场的竞争力,増加企业收益,成为了铁路客运营销的重点。  首先,本文为寻求高速铁路票价动态调整的科学方法,借鉴民航、国外铁路对于客运票价管理及票价动态调整
学位
居住区规划中与居民日常非通勤活动关系最密切的两部分内容为生活服务设施配置与交通系统规划。《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针对15分钟、10分钟、5分钟生活圈范围内的各类设施配置提出了详细要求。然而,由于不同居住区之间人口密度、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等方面存在差异,城市内居住区生活圈往往各具特征,居民的非通勤活动也存在出行距离、出行方式、出行空间等方面的差异。《标准》对生活圈居住区
停车需求可以分为基本停车需求和弹性停车需求。本文研究对象为居住区夜间停车需求,属于基本需求,具有刚性,一般通过居住区配建停车位来满足,约占总停车需求的70%~80%。不少政府及规划部门希望通过增加居住区停车供给来解决“夜间停车难”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增加居住区停车供给在解决居住区停车矛盾方面收效各异。因此需要对居住区停车供需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为居住区停车规划及管控提供依据。本文面向停车规划与
学位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非机动车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出行方式,在人们的出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所有非机动车类型中,电动自行车因其速度快、骑行省力等优点,成为了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交通方式之一。而同时,交通事故频发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非机动车,其事故死亡率是总体事故的1.75倍,表明非机动车事故是目前所面临的严峻交通安全问题之一。在非机动车事故中,电动
信号控制交叉口(下文简称“信控交叉口”)作为城市道路网络的关键节点,其运行状况直接影响整个路网的交通效率。排队长度是信控交叉口运行状况评价与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交叉口排队长度估计与预测对于城市交通运行管理与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交叉口排队长度估计主要依赖于定点检测器(线圈、地磁等)与浮动车数据(装载GPS装置的出租车等)。然而,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地面道路的定点检测器数据普遍存在上传频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对于生鲜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的生鲜农产品物流在此过程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又面临着组织化程度较低,物流成本高的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生鲜农产品物流网络,有利于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的质量、高效地满足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在生鲜农产品物流网络的构建中,对物流节点进行合理的选址是生鲜农产品物流网络构建的关键所在,通过合理规划生鲜农产品物流
伴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港口作为对外贸易的先行官和流通载体,成为区域对外贸易的重要驱动力。集装箱运输凭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经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是反映一个港口在生产经营领域产出成果方面的主要数量指标之一,也是度量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的参照点。因此,为了港口布局的科学合理、建设规模的适宜、运营管理的部署以及综合运输的规划,集装箱
智能汽车是未来交通发展趋势,然而智能汽车在现实世界行驶需要应对各种复杂的交通场景,因此在上路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以确保车辆的安全运行。由于事故是极小概率事件,要从统计学上证明智能汽车的安全性,需要经历大规模、长周期的测试,因此如何实现智能汽车的加速测试,提高测试效率是目前智能汽车及交通领域研究的重要挑战。本文的研究聚焦于现实世界中的各类交通驾驶场景,研究实现基于场景的智能汽车加速测试方法及技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