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SP范式的城市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绩效研究——以南昌市红谷滩新区为例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k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为了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国各大、中城市普遍实行了适龄少年儿童就近入学政策。就此,学界对该政策的绩效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但是,已有研究多停留于表层关注政策目标的实现情况,很少有研究能从义务教育这一准公共物品的本质特性出发,系统探究就近入学政策绩效实现的内在机理。为此,本文基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制度绩效分析范式,即SSP(状态-结构-绩效)分析框架,系统探究我国城市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的绩效,从而有效推进了该领域的研究。  研究发现:(1)“状态”(Situation)分析表明,义务教育是政府利用公共财政提供的一种准公共物品,但因各种原因,校际之间的教育质量存在显著的差异,由此决定了人们为了抢夺稀缺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展开了各种竞争性行为。(2)“结构”(Structure)分析表明,政府推出的就近入学政策严格以户籍为标准,通过划分片区的办法为每一位有合法住所的适龄少年儿童匹配了相应的义务教育学校;由此可知,政策的实施过程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义务教育学校和家长三方之间,围绕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获取所形成的一种动态博弈过程。(3)“绩效”(Performance)分析显示,前述三方博弈的均衡结果:教育主管部门的占优策略是选择严格监管就近入学政策;义务教育学校的占优策略是配合上级政府照章执行就近入学政策(不接受非本片区的择校生);家长的占优策略是择校入学,即要么购买学区房来获取优质教育资源,要么支付高昂学费选择私立教育。此即我国城市就近入学政策的绩效及其形成机理。  为了检验上述SSP分析结果,本文以南昌市红谷滩新区为调查区域,搜集了435份有关市民择校行为和意愿方面的有效问卷。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绝大多数(74.94%)市民了解并支持该政策精神,大多数市民(75.86%)为子女选择了就近入学,但也有部分(15.86%)高收入市民通过购买学区房的合法方式进行择校,也有部分(13.56%)高收入市民选择了优质的民办学校。因此,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上述SSP分析结果。  综上可知,我国现行的城市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基本达到了要求市民按户籍送子女就近入学的显性目标;但该政策很难在短期内有效扼制住高收入家庭的择校行为,政策的隐性目标(扼制教育非公平)还没有真正实现。由此推论,政策目标的全面实现尚需时日,根本上还需要政府真正摒弃优先发展少数重点学校的教育非均衡发展战略。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深入,转变纳税服务理念,规范纳税服务行为,进一步完善新型纳税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当前税收征管的中心工作。纳税服务作为税务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
本文对文联组织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一个民族的发展,源头是文化上的发展;一个民族的繁荣,肯定少不了文化上的繁荣。自古以来,文化都担负着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
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太原市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已有3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新医保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表现为大学生参保率逐年上升,尤其近几年太原市大学生的参保率和
期刊
期刊
本文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采用比较互证、统计与归纳、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本字与借字的对应关系、字形关系、语音关系、语义关系等四个方面对颜师古《汉书注》中用“读
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直接带动了建筑行业高速发展.但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容与生态环境之间产生矛盾,严重时甚至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