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为了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国各大、中城市普遍实行了适龄少年儿童就近入学政策。就此,学界对该政策的绩效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但是,已有研究多停留于表层关注政策目标的实现情况,很少有研究能从义务教育这一准公共物品的本质特性出发,系统探究就近入学政策绩效实现的内在机理。为此,本文基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制度绩效分析范式,即SSP(状态-结构-绩效)分析框架,系统探究我国城市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的绩效,从而有效推进了该领域的研究。 研究发现:(1)“状态”(Situation)分析表明,义务教育是政府利用公共财政提供的一种准公共物品,但因各种原因,校际之间的教育质量存在显著的差异,由此决定了人们为了抢夺稀缺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展开了各种竞争性行为。(2)“结构”(Structure)分析表明,政府推出的就近入学政策严格以户籍为标准,通过划分片区的办法为每一位有合法住所的适龄少年儿童匹配了相应的义务教育学校;由此可知,政策的实施过程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义务教育学校和家长三方之间,围绕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获取所形成的一种动态博弈过程。(3)“绩效”(Performance)分析显示,前述三方博弈的均衡结果:教育主管部门的占优策略是选择严格监管就近入学政策;义务教育学校的占优策略是配合上级政府照章执行就近入学政策(不接受非本片区的择校生);家长的占优策略是择校入学,即要么购买学区房来获取优质教育资源,要么支付高昂学费选择私立教育。此即我国城市就近入学政策的绩效及其形成机理。 为了检验上述SSP分析结果,本文以南昌市红谷滩新区为调查区域,搜集了435份有关市民择校行为和意愿方面的有效问卷。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绝大多数(74.94%)市民了解并支持该政策精神,大多数市民(75.86%)为子女选择了就近入学,但也有部分(15.86%)高收入市民通过购买学区房的合法方式进行择校,也有部分(13.56%)高收入市民选择了优质的民办学校。因此,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上述SSP分析结果。 综上可知,我国现行的城市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基本达到了要求市民按户籍送子女就近入学的显性目标;但该政策很难在短期内有效扼制住高收入家庭的择校行为,政策的隐性目标(扼制教育非公平)还没有真正实现。由此推论,政策目标的全面实现尚需时日,根本上还需要政府真正摒弃优先发展少数重点学校的教育非均衡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