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与文艺学发展新趋向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ix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在西方社会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其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的重组优化、闲暇时间的急剧增多、消费文化意识的生成、文化传媒产业的发展四个方面。“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在西方还有其学理依据,主要表现在:赫勒等哲学家对“日常生活”意义的提升,费瑟斯通对社会生活与审美现象逐步融合的现实分析,以及韦尔施在美学领域对审美化层次的学理的挖掘。处于社会-文化转型期的中国出现“审美泛化”现象的同时,西方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随着全球化也波及到中国,由此加重了文艺学的学科危机,引起了国内文艺学学者对学科的反思,从而直接导致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学术论争。在这次论争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涵首当其冲。鲁枢元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物质生活中精神境界的升华,“审美日常生活化”是精神对物质的依附,刘悦笛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日常生活中审美元素的增多,“审美日常生活化”是审美摘下头上的“光晕”进入到日常生活中来。日常生活审美化争论与文艺学边界争论,历时三年,分别针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价值判断和文艺学学科边界的移动进行了争论。“日常生活审美化”争论中,学者们由于对现实语境的片面认识以及对对方观点的“误读”而发生观点冲撞,进而进行了思想交流,朱国华、姜文振、赵勇、童庆炳、朱志荣等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社会现实文化语境下表现的分析是对陶东风等人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解的反驳;鲁枢元、赵勇、王德胜、陶东风由于价值立场、思维方式的错位,发生了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价值判断的冲突。“日常生活审美化”争论为文艺学学科边界争论提供了理论前提和言说对象,后者因为前者而更加具体化,而后者的争论与学者们对待“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态度有关。对于文艺学学科发展是否需要文艺学“越界”的问题,以童庆炳和陶东风之间的争论最为典型,文艺学边界争论的结果对文艺学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文艺学边界争论中的主要问题:文艺学如何对待文化研究?是否借鉴?该如何借鉴?借鉴的具体标准是什么?文艺学边界争论与“日常生活审美化”争论在学理上相互联系,共同为文艺学界讨论文艺学的发展提供了方向。融通古今,学以致用是文艺学学术创新的不二法门。面对现实状况,文艺学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反思告诉我们,需要注重人文关怀,注重跨学科发展,注重国际学术交流。文艺学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我们应该发挥它的这一优势。上世纪80年代,文艺学和美学结合形成了文艺美学,90年代,文艺学和生态学结合形成了生态文艺学。另外,美学和生态学相互结合形成了生态美学。我国的文艺学由于自身生态面临危机,所以可以尝试文艺美学、生态批评、生态美学三者结合的生态文艺美学批评方式,遵循“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的内在规律。
其他文献
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建筑设施,尤其是当前城市化建设的需求,使得建筑的数量大大增加,这给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的契机,推动了建筑行业的繁荣.但是由于建筑行业中部分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在水平也在不断上升,同时,对建筑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行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到了必不可少
余华长篇小说中有一个密集出现的特殊群体——孩童形象。他们或是作为小说的直接叙事策略,贯穿于故事的始末,如《在细雨中呼喊》;或是作为与成人世界的对立面,用来审视成人世
经济进步在带动社会建设进程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暖通空调是建筑工程使用功能满足重要的前提条件,也是人们生活品质重要的基础保障.众所周知,能源浪费是建筑行业
建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由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效率、经济收益决定的,而决定经济收益的重要因素是项目建设成本,需要企业增强成本管理,从而实现提高经济收益的目标.当前施工
本论文以元代太子的教材《孝经直解》为研究对象,该语料是当时比较标准的语言,属于近代汉语跟直译体公文相类似的白话。由于作者贯云石特殊的身世背景和生活经历,使他能够以当时
在实际开展建设项目工程的过程中,由于会受到外界各项因素影响,项目工程施工往往存在着变更风险,为了能够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效果,达到预期工程建设目标,需要对其进行风险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一直被社会所重点关注.由于建筑施工过程中,风险因素具有多样化,难以对其进行良好的管控,造成施工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影响到项目的正常进行.对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