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茨杰拉德被认为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美国20年代的编年史作家。20年代的美国物质丰富,精神匮乏。人们追求享乐,抛弃传统道德。菲茨杰拉德既身在其中又超然于外,沉迷于酒色争逐但又不甘于自己梦想的幻灭。他的作品是对自己所处社会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是试图拯救自己和社会的途径。他的半自传体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因浓缩上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的风貌,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代表作品之一。但学者们长期以来忽略了小说中盖茨比的黑帮身份与他优雅、单纯性格之间的不协调。本文尝试运用话语策略中的“他者化”“理想化(美化)”和“理性化”概念阐释这一现象。“他者化”是通过贬损别人的价值,视其为低己一等的他者(other),借以肯定自己的一种话语策略。作者在小说中将布坎南夫妇树立为他者,突出其自私、势利、冷酷、不负责任等恶劣品质;同时将忠贞、慷慨、自律、乐于奉献等闪光品质赋予盖茨比,塑造了一个肮脏世界中的爱情天使的形象。该形象虽与作者本人有相似之处,也存在较大的反差。他在享乐主义大潮里面并没有像盖茨比出淤泥而不染,而是随波逐流,终因负债累累,而迷失了自我。作者试图通过“他者化”策略,和盖茨比这个人物形象,并借助于尼克对美国东西部“理性的”分析,给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以一个合理的解释,但也损害了小说人物的可信度,构成了一个瑕疵。<<了不起的盖茨比>>具有深刻的历史社会意义,它引导读者去反复琢磨和想象,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国内外学者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从女性主义,结构主义,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等方面分析探讨,但鲜有运用“他者化”“美化”等概念进行研究的。本文拟以他者化等话语策略为指导,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所折射的历史社会现象,以期更深刻理解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