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流动人口增长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easehel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曾将北京市人口定为“到2020年控制在1800万人”,但到2010年,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常住人口已达到1961万人,提前10年完成了总体规划目标;而到2012年,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资料,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达到2069万人,流动人口总量约774万人,流动人口总量占比为37.4%。如此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为北京的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流动人口源源不断的向北京涌入,当前北京市人口、资源环境和城市发展在综合协调方面面临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以及人口与空间、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失衡。在北京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市长王安顺首次将加强人口规模调控列入2014年主要任务,明确提出,2014年主要目标是使常住人口增速明显下降。因此,作为导致常住人口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北京市流动人口增长机制及影响因素问题的研究也就变的极其重要。  本文从五大部分对北京市流动人口增长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别是:序言部分;北京市流动人口增长的历史趋势、现状及现存问题;导致北京市流动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论分析;导致北京市流动人口增长的因素实证分析;对北京市流动人口增长未来的调控对策与建议。  第一章序言部分从研究目的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及思路框架、数据来源与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等部分介绍了本文的大致轮廓和基本构想。第二章介绍了北京市流动人口增长的历史趋势、现状及现存问题。根据各阶段流动人口增长的不同特点,将其分为改革开放初期、迅速增长时期、小幅下降时期、稳步上升时期四个阶段;从流动人口规模、居留特点、流动人口在京分布状况等方面总结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现状特点,并根据现状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现存的一些问题。第三章是理论分析部分。首先从国际上著名的人口迁移流动理论入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介绍了人口流动的内在机制;之后从北京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流动人口向北京集聚的具体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包括:城市化进程、北京的经济优势及自身对劳动力的需求、北京的城市性质及地缘优势、流动人口生活方式的转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影响下的流动人口涌入。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宏观层面的城市化进程。中观层面的北京的城市性质,这个城市性质包括北京的经济优势和其地缘优势;政府对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微观层面的流动人口自身生活方式转变。这些因素既相互影响也共同作用于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增长,同时也受到来自流动人口增长的反作用力。第四章是对上述理论分析进行的一个实证检验,使用spss回归的方法,检验结果基本可以证明本文第三章的观点,即北京市较高的工资水平、较发达的经济状况和较完善的城市功能是吸引流动人口来京的根本原因,而这一现象的基本机制则是市场资源配置原则引导下的要素流动。第五章从政策建议角度出发,针对北京市流动人口未来增长给出了相关的意见建议,认为未来北京市应该大力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内部协调发展;明确城市功能定位,优化城市布局;合理分配北京城市产业结构,提升流动人口素质;调整政府支出成本,促进公共服务市场化。从上述四方面出发,疏散城市流动人口,提升城市运行效率。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城镇化己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也在随着全国的城镇化潮流不断推进,但是要注意到,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许多重要的影响,同时生态环境在建设方面也要依存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支持。可以说,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是既可以互相促进,又可以同时互相影响的。在以生态环境作为载体的情况下,保持城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和源源不断的活
正如研究指出的,所有社会都存在某种程度的冲突,非暴力冲突是一个健康的民主社会的显著特征,而暴力冲突则会威胁到民主在基本政治和安全领域的运行(jarstad2008)。然而,和平和民
随着我国法制的口趋完善,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缺陷问题也越来越突显,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对中小股东的权益保护,是一项极具理论研究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在股权高度集中的
近年来,我国的法院系统提出了能动司法的理念,并在实践层面得到了积极的推广和实施。能动司法的广泛开展,也让学术界对这场运动给予了诸多的关注。当然,与其他领域的很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