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对福建省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森林植被的观赏和游憩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福建省风景游憩林分类体系;采用美景度评判法(Scenic Beauty Evaluation, SBE)对风景游憩林景观及斑块美景度进行评价;结合区域植被气候带的划分进行了乡土观赏树木的选择,整理出福建省各植被气候带的主要优良乡土观赏树木资源;从群落生态学入手,利用种间联结和生态位理论探讨了风景游憩林混交树种的选择;以局部地区的卫星影像资料,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马尔可夫模型对风景游憩林景观斑块动态变化进行了预测,并从景观格局和斑块动态角度探讨了风景游憩林动态管理,为风景游憩林培育理论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福建省域范围内进行了风景游憩林构建技术的探讨。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温暖湿润,夏长冬短,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复杂的地形,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方性气候,且垂直变化大,一些较高的山地出现了北亚热带、暖温带,甚至中温带气候特点。境内植物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地带性群落复杂,又有许多结构简单的非地带性群落和跨地带性群落,加之长期的速生丰产林培育的结果,地带性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古树名木未得到充分保护,原生天然植被所剩无几,富于特色的乡土森林植被景观缺失,风景游憩林培育的任务艰巨。通过本研究,为福建省风景游憩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可行的技术方案,拓宽了森林综合利用的思路,推动了森林培育事业的发展。(2)进行了风景游憩林类型的划分。综合前人有关风景游憩林的分类成果,提出了多角度的风景游憩林类型划分体系,并着重在质地、观赏季节、观赏部位、观赏距离、文化功能、保护等级、地形和垂直地带分布等对福建省风景游憩林进行了划分,对观赏特性方面的分类进行了重点阐述。(3)对风景游憩林景观斑块进行了美景度评价,可用于指导风景游憩林景观斑块的构建。对斑块美景度进行了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构成斑块质地的树种类型、冠形的可辨度、统一度和对比程度、斑块边界线、斑块树种组成及年龄结构、斑块群落垂直结构、混交方式、光线等对斑块美景度均有一定影响,逆光对不同观赏特性斑块的美景度也有较大影响。采用多元数量化方法建立了福建省风景游憩林景观美景度评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