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约占肝脏原发性肿瘤的5%。与肝外胆管癌不同,ICC早期症状隐匿,缺乏黄疸等特异性症状,一旦有明确症状已为中晚期,故ICC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与肝外胆管癌相比,目前对ICC的研究较少,对其缺乏足够的了解。为提高ICC的临床诊治水平,有必要加强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本研究在ICC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ICC形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1在不同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在ICC形成过程中应用组织学和血管铸型、扫描电子显微镜相结合观察不同病变组织中微血管生成情况及与VEGF及其受体flk-1的关系。旨在初步探讨VEGF及其受体flk-1在肝内胆管癌的发生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为ICC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实验基础。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利用亚硝酸钠、氨基比林成功复制了ICC动物模型,组织学类型均为管状腺癌,诱癌至21~26周ICC的发生率达58%(11/19)。2、正常肝内胆管未见VEGF,flk-1蛋白表达,VEGF在增生中弱表达或不表达,高表达出现在胆管腺瘤、不典型增生,肿瘤组织过分表达。受体flk-1的表达分两种情况:一是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在癌变过程中,flk-1的表达呈逐渐增高的趋势,随着VEGF的增高而增高,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提示VEGF与受体flk-1构成旁分泌环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新生血管形成;二是在不同病变胆管细胞中的表达,flk-1在增生组织中不表达,在大多数胆管腺瘤、不典型增生、肿瘤组织中存在 flk-1的表达,VEGF和其受体flk-1在ICC发生过程中的共同表达提示VEGF与受体flk-1构成<WP=8>自分泌环与肝内胆管细胞的增殖,恶性转化密切相关。VEGF及其受体flk-1构成的自/旁分泌环在叙利亚地鼠ICC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正常肝内胆管毛细血管排列规律,形成完整的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外形规则、平滑,粗细较均匀,走行自然,有完整的基底膜。增生胆管血管中度增多,有基底膜。胆管腺瘤血管明显增多,基底膜不完整。不典型增生毛细血管也明显增多,扭曲,无规律性,管腔变大,基底膜不完整。胆管腺癌毛细血管显著增多,血管扩张,管腔不规则,结构缺乏完整性,管壁薄弱,仅排列一层内皮细胞,基底膜变薄或缺如,血管盘曲呈蔓状,成团,无规律性,形成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可见许多毛细血管表面有泡状物形成,癌组织多个区域有树脂聚集。提示肝内胆管癌的发生伴随血管生成。在血管生成过程中,VEGF及其受体flk-1的表达上调,表明VEGF与其受体flk-1参与了新生血管的形成,提示VEGF与受体flk-1的表达是叙利亚地鼠ICC的形成过程中的早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