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井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a20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中石化胜利油田(东营)井场土壤石油污染问题,开展油田井场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通过对井场土壤石油污染分析,得出井场土壤中石油烃、有机质、过氧化氢酶含量随生产、退役年限变化规律及井场土壤中石油烃和p H值范围。通过对井场不同深度土壤、与井口不同距离土壤中的石油烃测定,摸清石油烃在井场土壤中的分布规律。通过井场土壤中石油烃含量来确定生态修复实验中石油烃的浓度范围。其中将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自然降解作为对照实验,设计洒水量、添加膨松剂和添加复合肥作为单因素生物刺激实验,利用响应曲面对单因素生物刺激实验进行优化,得出生物刺激最佳实验方案。设计生物刺激-植物联合修复实验,通过对适于东营地区生长的20种植物种子筛选,得出对石油烃耐性高的植物,将最佳生物刺激实验方案与对石油烃耐性高的植物进行联合,设计井场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生物刺激-植物联合生态修复实验,得出最优生态修复方案下的土壤石油烃降解率。通过测定土壤中的细菌数量,探究联合修复体系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结果表明:连续生产的井场,随着生产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石油烃含量、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的含量逐渐降低。退役封井的井场,随着退役封井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石油烃含量、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的含量逐渐升高。正常生产、退役井场内土壤中石油烃含量范围在0 mg/kg-613 mg/kg之间,p H值范围在6.78-8.39之间。事故井场内土壤中石油烃含量范围为1151 mg/kg-8882 mg/kg。正常生产、退役井场土壤中石油烃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中石油烃含量降低,随着距井口距离的增加,土壤中石油烃含量逐渐降低。石油污染土壤经过70天的降解实验,未经过C、N、P调节的石油污染土壤石油烃降解率仅为4.8%,进行过C、N、P调节的石油污染土壤石油烃降解率为9.1%。经过70天生物刺激实验,生物刺激最优条件下土壤中的石油烃降解率为28.6%。通过对20种植物的筛选,得出花生对土壤中石油烃耐性最高,最高情况下土壤中石油烃降解率达31.1%。经过70天生物刺激-花生联合作用下,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率达38.9%。测定联合修复体系土壤中细菌数量,此时土壤中细菌的数量为6×10~9CFU/g。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油气管道管龄的增长,多数油气管道已处于老龄化阶段,因此导致油气管道泄漏、断裂事故频发,管道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研究的核心问题。目前我国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其中油气管道风险评价作为完整性管理的关键环节,得到了管道安全工作者们的高度重视。但我国只提出了适用于油气长输管道的半定量风险评价方法,同时油气集输管道与油气长输管道在设计建设、验收、检验
渣油加氢反应过程中催化剂极易失活,原因为催化剂内部结焦及金属的沉积;为提高催化剂的加氢活性,延长催化剂使用周期,需从催化剂性质及反应条件两方面进行研究。本论文首先对商业上行式渣油加氢处理催化剂进行氮气吸脱附、NH3-TPD和Py-IR等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孔结构为典型的梯度分布,孔容较大,活性组分含量较低为7.2%,弱酸为主且不含B酸,活性相片层长度2-3 nm居多,堆叠层数以单层为主。考察反应
油气系统车间环境复杂,高温高压环节较多,实时性强、监控效率高的安全监测装置对降低车间事故发生的概率有重要作用。传统的安全监测系统受传感器安装位置的限制,存在监控盲区,若要扩大其监控范围需增加传感器数量。普通的移动式巡检载体受车间复杂环境的限制,其运动控制复杂,巡检实时性不强,巡检范围受限,巡检载体运行的稳定性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开发一款可在复杂环境中稳定高效巡检的移动式安全监测装置,提升安全监测
关于含蜡原油蜡沉积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我国输油管道的经济、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沥青质分散状态不同的长庆原油及合成蜡油为研究对象,主要利用Couette动态蜡沉积实验装置,探究了沥青质分散状态对蜡油体系蜡沉积特性的影响规律及其作用机理。在以长庆原油为研究对象的实验中,首先分别对经过50、60、70°C热处理的长庆原油进行沥青质分散状态表征实验,发现热处理温度越高,长庆原油中沥青质分散程
随着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人们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此,开发新型大规模储能技术对于推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实现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锂离子电池(LIBs)由于锂资源缺乏和原材料价格昂贵,难以应用于大规模储能领域。相比之下,钠离子电池(SIBs)和钾离子电池(PIBs)具有和锂离子电池相似的工作原理,并且钠资源和钾
利用新能源汽车取代内燃机汽车缓解能源压力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电池隔膜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制约着电池的安全性能和电学性能。目前广泛应用的商业隔膜熔点低、热稳定性差,存在安全隐患,且对电解液的浸润性差,难以满足电池的大功率充放电。本文合成并制备了热稳定性优异的聚酰亚胺(PI)膜隔膜,并围绕PI隔膜进行了改性,将所制隔膜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和差式扫描量热仪等手段分析了隔
脂肪烃(C4至C10)和芳香烃(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混合物的分离是石油化工行业中的难点之一,因为部分芳香烃与脂肪烃的沸点相近,并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形成共沸物。液-液萃取是分离脂肪烃和芳香烃混合物的一种常用方法,但是常规溶剂在液-液萃取的溶剂回收过程中往往存在回收能耗大的缺点。因此,寻找一种回收能耗低兼顾选择性高、溶解度大的新型溶剂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本文以苯和正庚烷为待分离体系,从41种氢键
目前,工业上轻质烷烃异构化采用的催化剂大多为贵金属催化剂,虽然贵金属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高、稳定性好等优点,但是这类催化剂制备成本较高而且对原料中的硫等杂质非常敏感,为了维持催化剂酸性需不断补充卤素,这不仅会腐蚀设备而且会污染环境。为降低异构化催化剂成本,并改善催化剂的适用性,课题组前期研究了非贵金属镍基异构化催化剂,达到了较好的催化异构化效果。但是活性组分NiP合成过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NiP
我国的低阶煤资源丰富,但低阶煤中水分和灰分含量过高,过多的水分和灰分在煤液化反应中不能充分转化,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低阶煤的脱水和脱灰处理,对高效利用煤炭资源和保护环境至关重要。本论文以5种不同水分和灰分含量的原料煤为研究对象,通过热干燥脱水法和化学脱灰法分别对原料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脱水和脱灰处理,采用低场核磁共振、工业分析、FT-IR、XRD、SEM等多种表征手段考察了脱水和脱灰前后煤结构
精馏作为化学工业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分离技术,应用于石油、化工、化肥、制药、环境保护等行业,其能耗约占化学工业总能耗的40%~50%,且存在设备投资大、热力学效率低等问题。因此研究开发新型精馏节能强化技术,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传统连续精馏分离三元非共沸混合物需要提供两个精馏塔,但精馏塔设备费用昂贵,其投资成本占据工厂运营成本的主要部分。半连续精馏是一种将一个中间储罐(Middle Ves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