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的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逐步由一个较为封闭的经济体转型成为贸易大国。根据WTO统计数据,1980-2015年间,中国商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由0.82%上升至13.8%,中国从2009年开始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且在2015年仍然以22749.5亿美元的商品出口额占据这一位置。在经济全球化不断蔓延的背景下,我国通过引进外资,实现了国外先进技术和大量资金的流入,并发挥廉价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其他低端生产要素成本优势与之相结合,积极参与全球生产网络,推动了中国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然而近年来,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劳动力成本出现快速上升的趋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62029元,为1995年平均工资5348元的11.6倍。与此同时,虽然在世界商品出口贸易中我国仍居首位,但中国的出口增长速度在2004年达到35.399%的高峰后,也开始出现放缓趋势,甚至在2015年出现了-2.94%的负增长。我国出口增速的下降是否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有关?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出口优势到底有何影响?这将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本文主要采取文献回顾、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探讨基于不同贸易方式和地区,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出口优势的影响。首先,本文回顾了关于劳动力成本影响经济和贸易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文献,为劳动力成本对出口的影响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结合国内国际情况,搜集相关数据,分别对我国劳动力成本的现状进行了纵向和横向比较;从我国劳动力成本现状来看,劳动报酬上升迅速,同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中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在过去十几年中表现出先平缓波动,后逐渐增加的态势;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单位劳动力成本上升速度较快,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保持极大优势,但相较于周边新兴发展中国家来说,优势已经不明显。再次,本文从经济发展、生活成本、人口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政策因素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最后,利用实证方法验证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不同贸易方式和地区出口优势的影响。结果显示,总的来说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的出口优势有一定的削弱作用,但针对不同贸易方式和地区的作用存在差异。就不同贸易方式而言,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一般贸易出口影响不显著,但对加工贸易出口则有显著负向作用;从地区差异来看,东部地区一般贸易出口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不显著,但其加工贸易出口则受到显著负向影响,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则对其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均无显著负影响;且在所有模型的验证中,劳动力成本均是对出口作用力最小的解释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