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黄合剂Ⅰ号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及其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来源 :陕西中医学院 陕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ery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初步探讨降黄合剂I号对慢性重型肝炎(简称慢重肝)的临床症状、内毒素血症、总胆红素等方面的作用与用药的安全性,研究开发能有效改善慢重肝患者生命体征、提高临床疗效的中医药方剂。 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单盲设计,选择符合研究标准的湿热瘀毒型慢重肝早、中期患者6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慢重肝早期13例,中期17例),对照组30例(慢重肝早期14例,中期16例),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降黄合剂I号,每日一剂,口服或高位灌肠给药。患者入院当天开始抽取静脉血送检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内毒素(ET)。肝功能、PTA、ET每周检测一次,4周为一疗程,满一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 临床研究显示,治疗组13例早期患者治疗后ET水平为0.198±0.042Eu/ml,较对照组14例早期患者治疗后的0.373±0.124Eu/ml相比,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样,治疗组17例中期患者治疗后ET为0.294±0.065Eu/ml,较对照组16例中期患者治疗后的0.623±0.216Eu/ml相比,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意义;治疗后,两组生化指标(TBIL,ALT,AST,PTA)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ALB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症状评分,治疗组早期评分7.28±5.24,较对照组早期评分10.23±7.63,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中期评分9.86±8.37较对照组中期评分15.54±9.16,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7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7%。 结论: 本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方剂降黄合剂I号能明显改善湿热瘀毒型慢重肝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降低内毒素的生成、释放和吸收,从而抵抗内毒素诱发的肝衰竭,具有保护肝细胞,促进胆红素代谢,减少并发症的作用,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联合中西药治疗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初步探讨此疗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西医保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60例分为
本文对生脉胶囊治疗慢性心衰临床疗效的重复测量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效应检验效能较大,能较充分利用多时点数据信息。重复测量分析可以全面描述和分析指标
[目的]  用《内经》“下病上取”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以经方越婢汤宣肺开脑治疗儿童遗尿症并通过其对膀胱出口梗阻(BOO)大鼠血清抗利尿激素(AVP)和白介素-2(IL-2)的影响来揭示越婢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流行病学特点,以及不同分期临床治疗方案的规律和差异;比较激素、手术、中医药等不同治疗方法及联合应用的有效性;研究导致肉芽肿性乳腺炎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