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社会主义实践特点变化的角度,对邓小平晚年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思想进行解读、探讨。指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的特点是以苏联模式为范本,社会行动的理论基础是经典作家的理论。这是依据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而进行的制度实践。这种制度实践造成的问题是:①僵化的“资、社”对立观;②忽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诉求;③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而八十年代改革则可看作是对这种忽视价值追求的制度实践的逐步修正。这种修正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指引下,通过强调生产力的发展问题,摆脱理论教条的束缚来实现的。在整个八十年代,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多种所有制并存局面开始出现,从而对社会主义实践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历史进入九十年代,在苏东剧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竞争转向以经济科技为中心内容,而国内,长期以来“左”的观念严重束缚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在这种形势下,邓小平提出了他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思想。通过这样长时段的考察,笔者认为,邓小平的“本质论”思想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而且恢复、强调了过去被忽视的价值追求问题,同时标志着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彻底告别了传统的制度实践方式,转向了以价值追求为核心的实践,这是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