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以期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发现与防治提供帮助,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肝硬化患者共22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PVT患者110例,随机选取同一时期资料完整的肝硬化未合并PVT患者111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查阅住院资料完整的所有患者病例,收集每位患者入院后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基线资料: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肝硬化病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吸烟史和饮酒史;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指标: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生物化学指标: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肌酐(Cr)、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腹水程度、肝性脑病(HE)、消化道出血病史、内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治疗病史、脾切除病史、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以及终末期肝病(MELD)评分等,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实验室指标等,从而找出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回归结果构建风险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各独立危险因素对肝硬化患者形成PVT的预测价值。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VT组与非PVT组在年龄、BMI、糖尿病史、脾切除史、内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治疗病史、消化道出血史、MELD评分、WBC、淋巴细胞绝对值、RBC、PDW、TBIL、IBIL、TP、ALB、ALT、AST、PT、TG、INR和DD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04,95%CI 1.048-1.162,P<0.001)、内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治疗病史(OR=17.742,95%CI 6.122-51.417,P<0.001)、脾切除史(OR=34.849,95%CI 5.494-221.034,P<0.001)、MELD评分(OR=1.341,95%CI 1.092-1.646,P=0.005)、WBC(OR=1.707,95%CI1.354-2.152,P<0.001)、PDW(OR=1.935,95%CI 1.012-3.700,P=0.046)、ALT(OR=1.020,95%CI 1.001-1.039,P=0.036)、DD(OR=1.950,95%CI1.220-3.116,P=0.005)、PT(OR=1.603,95%CI 1.097-2.342,P=0.015)为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细胞绝对值(OR=0.189,95%CI 0.072-0.496,P=0.001)、AST(OR=0.960,95%CI 0.932-0.988,P=0.006)、TG(OR=0.038,95%CI 0.006-0.249,P=0.001)为PVT形成的保护性因素。3.依据多因素回归得出的结果,构建PVT形成的风险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各独立危险因素对肝硬化患者形成PVT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内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治疗史、DD和WB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5(0.650-0.773)、0.764(0.701-0.827)和0.692(0.621-0.762),DD和WBC对应的最佳截断(cut-off)值分别为0.27和3.58。三项指标均可较好的早期预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灵敏度分别为70.00、83.64和72.73,特异度72.97、65.77和64.86。结论:1.PVT组患者的年龄更高,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内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治疗病史、消化道出血史和脾切除术史均增加PVT形成的风险。TP、MELD评分、WBC、淋巴细胞绝对值、RBC、PDW、TBIL、IBIL、ALB、ALT、AST、TG、DD、PT和INR均与PVT形成有关。2.年龄、内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治疗病史、脾切除史、WBC、PDW、ALT、DD、PT、和MELD评分为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AST、TG和淋巴细胞绝对值为PVT形成的保护性因素。3.结果显示内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治疗史、DD和WBC均有较好的早期预测肝硬化患者PVT形成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早期评估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的形成提供了更加简便、快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