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公顷,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必然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大量转移。“农民工”成为中国大规模的乡-城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在中国经济共享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如何使农民工市民化是关系城镇化质量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问题。但是农村转移人口的综合素质与人力资本含量较低,农村进城劳动力虽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但就业能力不足,无法在城市扎根落脚,这不仅影响转移人口自身的就业稳定性和生活水平,而且也影响到城镇化质量。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有效的促进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的积累,提升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进一步加快农村转移劳动力融入城市,逐渐实现市民化。基于以上现实背景,本文从农户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出发,以国内外相关研究为起点,通过对已有研究理论及成果的梳理与总结,探讨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及其不同投资构成对乡-城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本文以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人口流动理论和劳动力转移理论为理论基础,对文章涉及的人力资本、农户人力资本投资、乡-城劳动力转移等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对中国农户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区域差异、结构差异进行系统考察,并结合中国劳动力转移的具体特征对乡-城劳动力转移的历史阶段进行梳理。然后从劳动力转移主体的决策视角出发分析了影响乡-城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将人力资本投资函数引入托达罗城乡人口迁移模型构建一个统一的数理分析框架,进行动态均衡分析,揭示了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乡-城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机制,进一步探究了农户健康投资、教育投资、迁移投资对乡-城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运用Stata软件,基于中国1997年至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多种计量分析方法对农户健康投资、教育投资、迁移投资对乡-城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作用分别从总体和区域层面进行实证检验。最后,结合研究结论从农户人力资本投资角度提出促进乡-城劳动力持续、稳定转移的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农户健康投资、教育投资、迁移投资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投资结构产生了较大变化,教育投资占比逐渐降低,迁移投资占比逐年上升,健康投资比重没有发生较大变化。(2)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农户健康投资、教育投资、迁移投资都是影响乡-城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均与乡-城劳动力转移存在长期均衡关系。(3)在全国层面上,各种类型的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均显著地促进了乡-城劳动力转移。区域层面上,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农户健康投资、教育投资、迁移投资对乡-城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均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其影响作用表现出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逐渐递减的趋势,到西部地区这一影响作用变为负向。在投资结构上,教育投资对乡-城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作用最大,健康投资和迁移投资的影响作用存在区域差异,东、中部地区迁移投资影响最小,西部地区健康投资影响最小。(4)乡-城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特征,由于信息传递的影响,上一期的乡-城劳动力转移对本期表现出显著地促进作用,这一特征在全国样本和分区域样本中均得到了证实。基于上述主要研究结论并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强农村教育发展,拓展义务教育年限,提高农民教育文化水平,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劳动力教育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2)完善公共健康投资政策,加强公共健康向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重视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缓解农户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负担,积极促进农户健康人力资本的积累,为农民非农就业和城镇迁移做好保障。(3)加强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服务系统,保障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减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潜在风险,鼓励并引导农民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民进行有效的迁移投资,合理有序的引导农民向城市转移。(4)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分割藩篱,改善转移劳动力在城市的生活条件,充分利用乡-城劳动力转移的路径依赖特征,为农村潜在的迁移者传递利好消息,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意愿。